学生考差了,可以借分数填补,这究竟是教育的创新,还是物质为上在学生教育上的投射呢?
考试发挥失常,这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经历的,成绩出来后,盖棺定论,无可弥补。有没有办法提供一剂后悔药,再给学生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呢?近日澎湃网新闻称,在南京一中高一AP班,开创了“分数银行”,考试考砸了可以向“银行”借分。比如甲同学失手“挂科”了,考了57分,真是糟糕,就差三分啊。没事,找“分数银行”,借贷3分,远离挂科。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下次考试甲同学不能把这3分还上,那么这次的57分依旧会作为他的学习挂科记录,如果还上了这3分,那么她的成绩单上就不用挂红灯了。
对此,我们不禁反思,这个“分数银行”,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
“分数银行”,一剂安定丸
面对考试,多少人失眠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多少人考场上身体出现异况,这些都是现行考试机制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突出表现。
“分数银行”模式的创立,给了学生一颗“定心丸”,这次考不好,还有补救的机会。它让学生正确地对待考试这件事,有一颗平常心面对考试和分数。
“分数银行”也给了老师予更大的空间,去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学习。有了“分数银行”,老师和家长同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好地互容空间。而面对欠债的学生,老师也有更大的责任感去辅导学生学习,完成还债工作。
分数,可借不可买
“分数银行”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一颗平常心,心态上更加稳定,情绪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出现大起大落。“借贷”式的分数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如同悟空的紧箍咒,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但同时,必须注意,“分数银行”这一机制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且切不可产生分数买卖。分数可以借,但绝对不能买,一旦有买分行为的出现,这就会形成市场,本来一个很好的创新,就会走向物质化。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增长,也应当强调心灵的修行,学生的“分数观”需要教育机构的正确引导。分数买卖,必然会把社会的阶层矛盾引入到学生群体,会涂污教育土壤,滋生歪风邪气。
学校教育和社会行为接轨
“分数银行”这种借贷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同社会行为接轨,这种模式很好。它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基本的社会行为意识,对他们今后理财和处世等都有很好地帮助。
“分数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不要局限于银行和学生之间借和还的形式。要把内容丰富起来,比如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借贷,这就是P2P模式,但通过“分数银行”这个中介进行运作。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把分数借给同学,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去爱别人。
另外,充分借鉴银行的借贷模式,让学生知道,如何贷款,利息怎么算。建立“分数”信誉系统,培养学生在社会工作时注重个人信誉意识。
再见,一考定终身
经历过中考和高考、考研的人对“一考定终身”这一说法一定感同身受。一次高考的失利,至少得付出一年的代价,下次机会就得等明年了,这种学习评价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水平发挥,考试时的心态,也是人才选拔的弊端之一。想想《儒林外史》里面那些个考前考后各种失态的考生,周进撞柱子,范进失心疯,无不是对“一考定终身”背后弊端的一种影射。
教育的创新慢慢地从考试成绩走向平时表现,从分数论英雄逐渐完善到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国之大计,它完成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一个国家后继力量的源泉所在。“分数银行”机制的创新在于打破了终极性评价体系,可以在多次评价中看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且有利于激励学生自主的提高自己,加强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端正学习的态度,更加符合世界潮流,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接轨。
我相信,随着“分数银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将来势必在教育领域形成一个新的学生分数评价机制。在科学的实践过后,这种模式会逐渐的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