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不短,
会给大家再理清一个概念
——勤奋
建议:逐字阅读,没时间先收着
全文约为 40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 12分钟
01王健林的“勤奋”
王健林继“1个亿的小目标”之后,又上了一次热搜,这次是因为一张行程单:
跟着还有“万达君”的一大碗鸡汤:
那句著名的鸡汤咋说的?
最怕的不是别人比你强,怕的是比你强100倍的人比你还100倍的努力。
这个比你努力100倍的人,今年已经62岁了。
他雷厉风行,充满朝气,比整天抱着手机刷朋友圈的你有活力多了。
62岁的人了还能这么拼,你服不服?
谁能做到如此,举个手?
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当被问到“你对成功怎么看”时,王健林谈了3点:
一是要勤奋,二是要有智慧,三是运气。
你我皆凡人,要承认,运气不常有,而人与人的智慧大抵相近,最后拼的实际上就是勤奋。
62岁的首富尚且如此勤奋、如此拼,咱还有啥理由不努力、不拼一把自己的人生呢?
(“万达君”写到“你我皆凡人”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唱出来……)
其实“1个亿”的小目标倒没什么,人家说的也是大实话,想成为首富,连拆分成最小单位的目标都完成不了,那可不就是扯淡么。
不过最近万达明显目的性地“造神”式运动,就有些刻意了,所以窃以为以此次为代表的类似宣传都不算成功。显然万达从前几年开始就已经看到了“马云”这块金字招牌的虹吸效应,但模仿归模仿,一直只得其形,未得其神,偌大的万达还是缺策划人才。
02成功的链条
王健林勤不勤奋呢?勤奋。不勤奋的人想成功就真的是扯淡。
王健林有没有宣传的那么勤奋呢?可能没有(况且如上行程表深究起来并不算多勤奋)。有钱人为了增加“财富合理性”,一般都会耍这样的小太极,否则屁民会认为他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这样就会增加他人的嫉妒,导致社会阻力。
王健林说的这三点正确吗?正确,只是顺序有点问题,确切的排法应该是“运气——智慧——勤奋——智慧——运气”。
经常看“请辩”的应该知道,我说过好运气是可以创造的,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让世界的连接渐渐多了起来,于是之前的那些你想都想不到的好运,竟然随着你的进步,出乎意料地一个个落在了你的头上,你将其归于“好运”,其实是你自己的创造让意外连接降临在你头上的概率增大了。
我又说过,一个人的先天神经智力也许并不那么容易改变,但后天认知却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习得,类同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么“勤奋——智慧——运气”的顺序看上去是对的了?非也。
为什么?
这事儿得从初始状态来看。
勤奋可以习得智慧没错,但,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会不会勤奋,是否真的看得清当下勤奋的长远意义呢?是眼界。而决定一个人眼界的,是初始运气。如果将现在的王健林困在大山里,或许他能走出来,但,若是他一直就是一个对外界所知甚少的农夫呢?也许他想改变的话,真的可以,但可惜,他可能连这个念头都想不到,这才是由他的初始状态决定的。
有人会问,对了,蔡叔你上次不是说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运气吗?是的,但这话是跟还能拿手机看到我的文章的人说的。对于还有能力上网,有条件学习的人来说,没能改变命运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但对于某一小部分人,是真的无能为力。
所以这根成功的链条应该是这样:
初始运气——初始条件——概率性习得初级智慧——勤奋——习得高等智慧——持续践行——创造更多好运……
03关于“勤奋”的那些坑
我知道在这里的很多人都已经完成了上述链条的前三阶,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能靠第四阶的“勤奋”,来让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呢?
勤奋,根据目的不同,分为很多种。
1、有些人的勤奋不是为了通向第五阶,他们处于第四阶,却常常认为自己正处于第六阶。他们的勤奋仅仅是埋头做事,却并没有目的性地想从中习得什么,于是,这种勤奋在缺少了脑子的参与以后,可以被叫作“瞎忙活”。
2、有些人的勤奋并非出于认知本能,而是做给别人看,在这里我就直接套用一下李笑来提的概念,叫“表现型选手”。表现型选手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内在积累如何,在意的是当下一刻的得失,包括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对自己日后的影响等等,他们也许认为自己想得也很长远,但本质上目光短浅。
3、有些人的勤奋是一种懒惰。比如谷歌总部总不待见谷歌中国的工程师,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他们多数人看上去一直很勤奋,但却总出不了多少成绩,他们都更喜欢用细枝末节填满自己的工作内容,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量大但不需要多少创造性的工作上。这样,当真正的难题来临时,他们可以用“分身乏术”作为借口来推脱,显然,这只是一群单纯的熟练工,对公司并无太大的价值,哪怕天天加班也一样。
所以,勤奋和勤奋之间,也有着很多区别,如果你说为什么我这么勤奋,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生活,是不是世界太不公平了?我想你会错意了,可能是你的勤奋跟别人的不太一样。
04勤奋的正确姿势
当我们看到王健林的工作时长时,我们该看到他的工作内容,其实并无多少;当我们看到王健林早起健身时,我们该想到早起本就是很多老年人的习惯,况且还要赶早班机。而随便动动亦是,只不过名字叫不叫“健身”而已;当我们看到宣传王健林每天都是如何如何时,我们该想到,没有人每天会遵循同一种习惯,因为生活总是在变化,世界总是有意外,宣传就仅仅是宣传。
在这件事上,我相信,如果你有机会去签500亿的合约,一定能坚持整夜不睡,第二天依然精神充沛,那你不是比他更勤奋?
所以我们更该看到的是,在合约以前,甚至是以前的以前,是如何导致的这个“以后”,这才有更大的意义。单纯的时间长度上的付出,算什么勤奋呢?宣传上没有说的内容是:你们尽管这样去学吧,学一辈子也成不了下一个王健林。
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不管这个“成功”是否是世俗意义的成功都是如此。
那么,勤奋的正确姿势究竟是怎样的?
1、勤奋,是一件目的性的事。
勤奋并非像牛一样埋头犁地。牛看起来很“勤奋”,但犁地却并非它的本意,它仅仅是在干一件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苦力活而已。
牛对自己也不会有更高层次的规划,它可能只知道,在这里走来走去,到点了就有吃的,于是就走来走去,并不在意其他的事情。
别笑话牛,很多人做事很类似,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勤奋是为了什么,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是啊,生存需要的确也是目的之一,但为什么你在这里做销售,而不是在那里修水管?为什么你去大楼做保安,而不是去工地搬砖?很多人一言以蔽之——钱。收入哪高就往哪去。
这样的勤奋,是不可能再往前进步了,因为他们的勤奋除了换到当天的口粮外,根本没有定向积累效应,就算因为长期工作得到了某些积累,也是被动积累。而这种没有主动把控方向的被动积累,一般说来,进步效率都是非常低下。
做好一件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目的性地学会做事的方式,而这样的积累,只能建筑在定向的基础上,否则积累的效率很低。
2、勤奋,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第一点中说了:勤奋,是一件目的性的事。那么有目的地让别人知道自己勤奋,是不是也能是勤奋的目的之一呢?
真正勤奋的人,很少对外界宣称自己有多勤奋。
比如经常深夜发朋友圈,拍一张笔记本的照片,配几句“今天又要通宵了”之类的,就离真正的勤奋有一定距离。
姑且不论这种勤奋产生了多少价值,就是朋友圈里有不少莫名其妙的“心疼”、“崇拜”和“点赞”就已经容易使这种勤奋偏离轨道。面对大量的掌声,当事人就更有可能将本来有可能可以更有效率完成的事情带到深夜去完成,而这种勤奋是否比其他时段更有意义,值得商榷。
所以这第二点就是:勤奋的内生性。
勤奋,可以看作是加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假如一个人拥有关于勤奋的正确认知和方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勤奋的动力是内生的。而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勤奋,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因此勤奋的动力是需要“外求”的。
外求的勤奋虽然也能提供动力,但由于其非内生性,时效就比较短暂,等有了下一个目标以后,只得再次外求,这样的勤奋缺乏持久力,就无法持续击败惰性。
3、勤奋,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很多人看勤奋只看时长,以为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长,就是勤奋,其实这并不准确。
以前念书时特别贪玩,被父母关在房间里学习,一整天下来,父母以为总归是有点收获,其实并没能做几页习题,还间接培养出了“左手跟右手打架”都能打一整天的本事。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将“时长”往勤奋上套,那么请至少将“有效时长”套在上面。
那么是不是有效地专注做事就可以算作是真正的勤奋了呢?
也没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一天只能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普通人满打满算也就是最多18个小时左右,那么这18个小时哪怕一点不浪费,都用于各种你认为的“勤奋”,是不是就可以产生什么神奇的事情了呢?
也不容易的。比如我想要干的事太多,每天24小时肯定是不够的,那怎么办?只能砍掉一些,砍掉哪一些呢?这是个问题。
所以勤奋的效率要点是:将你的有效勤奋用在刀口上。而这几乎是比勤奋的有效时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你首先得分得清轻重,同时还得是个出色的规划家,不仅是对事情本身的规划,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整体规划。
看看好像挺容易,不就是选择嘛?其实不然,要将勤奋真正用在刀口上,需要“辨识、规划、克制、果断、执行……”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做到哪怕一次,怎么会容易呢?
世人皆知勤奋好,所以才会说“道理我都懂”,但,真正的勤奋,可有几人得见?见都没见过,就不用说践行了。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悟到一些东西,并找出适合自己的“勤奋”。
同时提醒大家:真正的勤奋有瘾,是真的有瘾,等尝试过以后,就再也不会选择懒了,因为真的太没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