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遍伯恩的《人间游戏》,这本书小组组织了两次共读,我断断续续参与其中,虽然跟着读了两遍,但还是不算读得太明白,只能大概发表一些自己的读后感受吧。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大致看了一下伯恩另一本书《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这本书纯理论,而且非心理学专业读起来非常晦涩难懂,所以,我没有沉下心去读懂它。但我对“安抚”、“自我状态”、“游戏”这些词汇还是挺感兴趣,尤其认可书上所说的“人们为了心理存活就必须获得安抚,但由于社会及个体内在的规则限制了人自由交换安抚,所以人们普遍缺乏安抚,因此游戏便成为成年人为获得安抚而展开的权力斗争。”
关于安抚书上说到:“不好的安抚也比没有安抚强。”想一想我们在和其他人沟通产生关系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等待安抚(认可),人最怕的就是被漠视,所以发起游戏的人必然是带有漠视的,而卷入游戏中的人又无法充分觉察彼此,因此,《人间游戏》就伴随着这些沟通失调序列而展开各种主题的游戏讨论。
在伯恩所列举的这么多游戏当中,我对生活游戏和婚姻游戏感触最大,有一种感觉是生活无处不游戏!你是否有试过明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想作出一丝改变,却埋怨另一半限制你不让你作出改变,“要不是因为你”这个游戏便是这种隐蔽的沟通结果。还有就是有一些人不管发生什么,为了在游戏中获得安抚,总会找一个理由或借口来让对方继续为其想办法,这就是“是的,但是”这个游戏在成人状态和儿童状态之间发生了混乱所致。伯恩在书上根据不同场合,归纳总结了五大类24种游戏,对每一种游戏进行了非常深入和全面分析,这些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游戏中的双方一定是获益的,不管是外在社交获益还是内在心理获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玩游戏的人一般都是互补的,而且不轻易终止游戏状态。
那么,生活中没有游戏会怎么样?或者问游戏都是不好的吗?在书上,伯恩也列举了一些好游戏,如果要一个人长期处于成人自我状态之下是不太可能的,我反正还做不到,多多少少总会受父母或儿童自我的影响,观察我父母的沟通方式,我就觉得游戏痕迹很明显,由于他们习惯了隐蔽沟通的方式,不轻易觉察和关注此时此刻,更难做到亲密沟通,所以从小到大我都是看着他们俩玩重复游戏。尽管如此,他们也这么结伴了大半辈子,现在依然如此。所以,有游戏也未必一定会如何,只是我们要提防破坏性的游戏,不要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当然,如果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一些,还是要觉察到游戏的存在,以及学会终止不必要的游戏,避免掉进游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