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哲学是世界的镜子,透过镜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哲学书多数既厚又难懂,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治疗失眠的良方。
有没有一本适合初学者阅读的哲学书?不妨试试《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住在挪威一个叫作 的小镇。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明信片,来自一个叫艾伯特的人,告诉她一些关于哲学的故事,他们共同领略了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萨特存在主义的人生发现之旅,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在中国,哲学气氛最深厚的是各级政府机关,每次你走入一个这样的或大或小的门口,都会有人郑重其事地用人生终极问题拷问你的灵魂:“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如同苏格拉底一般睿智而犀利的小眼神警醒着你:“未经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是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原始人源起的,现在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也会望向天空,哪怕望到的只是天花板。哲学就是人类自有自主意识起延续至今的“天问”。
最早雏形的哲学是一帮游手好闲的奴隶主吃饱了没有事干又开始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胡思乱想,有个人掉进泥坑里,还在继续仰望,被别人笑话:连地上的事还没搞清楚,就操心天上的事,这个人就是被认为是“科学和哲学的始祖”的泰利斯,他提出“水是万物的起源”,从此哲学家们就开始了“举头望明星,低头思人生”的探索之路。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你设想一下,一个大约小学四年级的人如何凭借其自然学、数学、社会学的知识想象世界的本质,还要设定出最小微粒(不管叫“四相”、原子还是中微子、夸克子)这样的抽象概念,得有多大的想象力。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文化史上被称为“轴心时代”,影响各大文明的根本性思维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如孔丘、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同的观念各领风骚三五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断,但轴心的思想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平移,各种观点都不断地回归到“轴心”所表达的思想。从毕达哥拉斯以数学思维延续下来的西方哲学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philia+sophia,
最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只是一个类似于《安妮日记》、《德伯家的苔丝》那样是作者给主人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个书名本身就是有深意的,苏菲,对应的外语词是Sophie,Sophie=Sophia,起源于古希腊语“智慧”,苏菲的世界应该包含着另一层意思是,现在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智慧的世界,开动你的脑筋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不管你到底懂没懂,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偏重于感性,诗词歌赋的创作水平世界一流,越是情感丰沛的作者和作品就受追捧越多、流传越广泛,谁不会背几句“把酒问青天”、“千里共婵娟”……到明清以八股取士,死背标准答案也能混个良,就更不必深入地思考问题了,因此在中国的历代伟人中,思考人生的不少,思考出个所以然的不多,如果出个肯思考又有体系化的成果的,就是圣贤了。比如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书,即使是入门,有些大家的观点也需要认真思考,仔细体会,有时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其实,读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其中的理论和观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接不接受相应的观点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够建立起两个观念:
一是历史的观念。哲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过程,每个哲学家的观点都是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此前的文明积累相结合而共同缔造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认识和观点来评价历史上某个哲学家的对错。比如亚里士多德,曾在西方社会被专称为“Philosopher”,这是学术界给予他的无上尊荣。但到文艺复兴之后,却被各路英雄花式吊打,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否认他在哲学史上地位,或者认为黑格尔比他更伟大。
二是养成一种深入思考的习惯,建立起系统化思维的模式,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前后一致,逻辑自洽,把西方哲学和东方智慧的思想精华结合在一起。掌握了这两个本领,可能是比读懂这本西方哲学史通俗读物更重要的收获。
欢迎进入智慧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