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
说来惭愧,我写文章的时间并不长,绝大多数都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写的,都不算“自由”的写作。譬如学生时代的应试作文,大学时候社团的新闻稿采访稿以及各种报告之类,充满了应用性。刨去这些,大概还剩下初中时应老师要求的每周5篇的日记(在老师的淫威下就坚持了一年)、毕业成为程序员后的技术总结(同样少的可怜)、还有时不时的碎碎念(短的我都不好意思称为文章)。
应试的应用文章在我看来有点像搭积木,架子基本是固定的了,话题差不多都是定好的,只是想办法在里面填东西。
所以那时做的准备主要是尽可能的找实例,海伦凯乐还有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的保尔不知道被我扯出来过多少次,毕竟总是有一些万金油的例子。还有就是名人名言,有段时间每周都要背,不过最后在脑子里的也没几句。后来干脆扯一些过来的名人比如什么列夫托尔斯泰啦培根啦卢梭啦。句式大概是***曾经说过****。其实那句话是我编的,那些名人我也一个不熟哈哈哈。
以上大概是内容填充,开头和标题最为折磨人。记得当时说开头一定要做铺垫引出后文但是不能过长。标题一般最后在取,内心想着一定要想一个有新意的最好有什么比喻暗喻类比啥的手法吸引别人。
我差不多每次写作文都是这么个流程,有的时候分数高点,大多平平。事实上我自己完全搞不懂每次的作文的差距在哪里。
其他的新闻稿和报告类,更不必说,基本都是先想骨架,想标题然后一个一个的去填,在我看来特像写代码之前划分好模块然后各自构造最后实例化聚合的感觉。
至于我自己的日记其实就是批量版的碎碎念,虽然老师说会抽查,但毕竟少了字数和特定话题的压力,主要的结构是先说今天的天气然后说今天发生的事情然后说自己的感想。至于最近空闲时间自己写的东西则完全没有了约束,基本就是脑子里想什么写什么,我看自己的前两篇文章都是这样。脑子里想的东西然后全部倒出来,虽然也是会有点行文结构,例如开头尝试总结划分,但是整体上可以说散漫的多。
我很少在没东西没想法的时候写东西。偶尔会冒出一个自己没什么积累的话题,然后在记事本里面写个几十个字,心情不好有抱怨的时候的也会这样,然后过会儿再看自己的文字充满了羞耻感,要么文字充满了自怨自艾,要么就贫乏的可以,所以最后就删掉。这样想来我基本都是在完全无意识的写。我自己写的时候准备大概是之前脱缰野马般的思绪(我常常在干着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然后自我思考一段时间再回来,这样不好)。所以基本我写东西都是挺快的,完全取决于手速。
我理解老师说的要为听众考虑,确实我写文章还挺自我的。不过我也确实不知道自己的受众人群是什么样的人,可能写的少吧。听了老师的课我想先从以下的方式做出改变:
1:把大脑中之前的胡思乱想倾倒出来,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岁岁念以及技术总结,先形成写作的习惯
2:尝试梳理每篇文章,虽然不明确读者来源至少清晰可以让读者读的轻松些
3:以目前所在行业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资料写文章
我觉得对于现在初期尝试写文章的自己来说,写作更多的还是服务于自己,梳理思路,如果可以引来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是最好的。暂时还想不到可以帮到别人的地方,可能受限与阅历和资源,写不出那种X个需要主意的要点式文章~期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