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的一座岛屿,隔着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这里自古以来都与中国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台湾”一名最初源自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称呼的“台窝湾”,意为滨海之地,开发台湾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大员”“台员”“大湾”等,后来历经演变定名为“台湾”。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官方记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大约400多年。
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唐宋元时期称“流求”,数百年中称呼相近但字有不同;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北港”、“大员”、“台员”、“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定称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这是对台湾的正式定名。
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福建与台湾相隔的台湾海峡最窄处仅约130千米,按照国内高速公路的标准开车最快仅需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在1200万年以前,台湾岛是属于中国东南区域的一部分,与福建陆地连接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的变化,距今一万年以来海平面不断上涨,台湾与中国大陆南部区域之间逐渐形成海峡,即台湾海峡,最终形成了台湾岛。
根据考古的发现,最早的台湾人与大陆远古时期的“漳州人”、“东山人”是同祖共脉。台湾的先住民经历时代变迁形成了台湾主要的少数民族高山族。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经营、垦拓、设立官方管理机构,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王朝末年的三国时期,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
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抵御。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因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趁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同年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约》,《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
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同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是刘铭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令举国震惊、悲愤。台湾同胞反对割台的斗争汹涌澎湃,大陆同胞反和约反割地斗争声势浩大。台湾至此遭受日本侵占50年。
之后的整整50年里,台湾岛上的抗日烽火从未熄灭,日本军国主义屠杀了65万台湾同胞,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台湾同胞重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之心从未冷却,同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政治、军事、文化斗争,更有数万爱国台胞跨海回到祖国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彰显了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永不分离的成员。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台湾重归中国主权管辖,台湾省建制恢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在祖国大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海峡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
历史告诉我们,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