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说:“一个村庄有了学校,便有了生机和活力,就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杨庙小学在杨庙村和李庄村之间,和许多学校一样,是由庙改建的,我们在上学时中间依然有大殿,可是一直殿门紧锁,基本没有人进去看过。
我们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幼儿园,所以我们的启蒙是在学前班(育红班)进行的,我五岁上的学,但一年后该升一年级时老师觉得年龄小,便让我留了一级。所以说我的学生生涯是留级始留级终,中间加着高三复读。不知道什么原因,村里属小龙的特别多,我们这一批也就成了个大班——三十多人。
学习就两门语文和数学,一般是上午语文下午数学,体育音乐英语听都没听过,这是乡村教育的弊端,可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很多后来这些都不错的。《自然》到是学过,还考试了,记得当时考的还非常好,不知道咋回事后来学生物怎么就那么费劲。也许是无意中在亲戚家翻到的一本《牛贩子救国》的小册子的缘故吧,使我冥冥之中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师呢,也有民办的,但确是很年轻的也很受同学们欢迎的,印象深刻的有教学前班的张老师,我去她家吃过饭。时老师,对我们像孩子一样,有个女孩冬天没棉鞋穿,时老师就把自己家孩子的鞋给了她穿,有个女孩生病了,老师用自行车把她送回家,学校墙坏了,老师领着我们垒墙。老师这种精神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老师的事迹登上了2016年“中国好人榜”,也成了最美教师。还有一位比较传奇的是数学老师高老师,之后通过了司法考试,做了律师。
在90年代的农村,我们上学背的书包都是妈妈牌的布书包,我们的鞋都是千层底的,我们的铃声都是手动的,从声震方圆几里的大钟到铁棍敲铁块。我们的游戏是弹珠和四角,抓子。我们的动画片是奥特曼和足球小子大空翼。我们的饭是稀饭和面条。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策的变动,小学被废弃了,又成了庙。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的学生,他们又走到了大江南北。现在的小学生很小要么送到邻村上学,需要家人每天接送,要么有的觉得乡村老师水平不高,送到城里寄宿。但太小离开父母却不是好的选择。
人生无常,世事变迁。小学的同学已经有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生命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我曾梦想有一天在杨庙的东头,一座现代化,设备齐全的杨庙小学拔地而起,成为一方的骄傲。愿我的梦想不只是梦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