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份开始,因为我的工作证明还没有寄回去,几乎每天会和爷爷打一个电话,准确的说是爷爷每天都在期待这里的证明办好,寄回去后他也心安。
每天在接听电话时,想到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和爷爷也一年多没有见面,不知道爷爷的身体是否还硬朗,睡眠好不好,吃的有没有营养。在我没回家见爷爷之前这些都是让我牵挂的问题。
过了十六岁,觉得长大突然变得沉重,它让我与家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少,让我越来越念旧。
现在对小学语文老师布置的一个作文题目印象深刻,“我唠叨的……”,那时我的心情对唠叨这个词并没有多大的起伏,并且只给它定义为烦,即使那时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亲人们唠叨的原因:早上妈妈每天都会唠叨问我们吃饱了没有,天气冷了妈妈会问穿的暖不暖,奶奶让我们放学走慢点,不要跑,都是因为她们担心我们会不舒服,会受伤啊。
当时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默默回答的是:他们都不厌其烦的在同一件事情上重复着同一段话,听的头都快炸了,消停会不行吗,这是那时对唠叨所发出的心声。
那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了都有恃无恐,描写形容的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吧。
因为每天都有家人做伴,就想去改变这种生活方式。觉得很打脸的是,那时,和朋友聊天时,互相都会像倒苦水一样抱怨家里人总是唠叨自己。
去年看到《小鬼当家》里的凯文发脾气希望大家都消失这个片段的时候,觉得心里莫名发酸,联想到当时自己心境的时候,又感同身受的觉得挺好笑,这种幼稚加赌气的愿望曾经我也期待过。
不过最后的结局的确让人欢喜,凯文在没有家人的日子里能够学会自己购物,做家务,还会整蛊小偷,最后妈妈赶回家时,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并且道歉。
可能是我少了一些类似圣诞节的经历,让我缺少了去思考的机会,或者说没有远见,自私。
当时有的那些想法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的,怎么开心怎么来,就觉得你们成天就是在管我的闲事,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能够这么想是有多图样图森破啊,现在好了吧,从一个厌家的人变成这样恋家的人。
想着爷爷奶奶他们在旁边唠叨自己都变得那么遥远而短暂,在电话里,他们都站在自己这边的立场去说话,怕我时间抽不出来,有什么就直接说什么,知道自己听明白后,马上会小心的跟上一句,你现在在忙事情就先忙吧,不打扰你做事了。小小的关心问候一下,再也没有多余。
也因为平常的这种接电话的形式,慢慢地拉开了我们本来就隔了很远的距离,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去了解对方真正的内心以及生活。
一直都很喜欢《怦然心动》里的朱莉,她和家人的相处方式更让我着迷。
她的家庭生活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福,她的家里人都让我特别有好感,当画家的爸爸明白很多真理且对任何事物斗十分有耐心,还有非常丰富的精神思想,他会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生活哲理为遇到烦恼的女儿排忧解惑。
妈妈虽然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她一直都在维持一家人幸福和谐的生活,会考虑女儿的感受。
当然,令人羡慕的是她还有三个又有才华还十分帅气的哥哥。
在我看来她就是家里的小公主,但是她并没有公主病,相反的是在这样子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她具有懂事,善良,真诚等一系列美好品格。
她也早早地明白家里人对她的意义,即使她对布莱斯在情感上失意的时候,家人们都在把她往正确方向引导。
希望好女孩们都能够活的像朱莉。
现在,与家人异地分隔了一年多,在想家时就会突然‘算账’。
会突然想着,如果每年只回家一次,那么以后最多还有50年,因为考虑爷爷他们年纪大了,最多还有二十多年,那就是二十多次待在一起的时间,每次一个月,都不到两年……
这种算下去虽然很不应该,但是却是十分结合实际,也不禁想到,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15岁以下吧。只是在这段被所有人偏爱的日子里,我们都没有滋生出亲情可贵的想法,丧失了思考未来的能力。
即使当时每期课本上都有过古人写过的思乡的诗,当时听老师的话,会做笔记,会背诵下来。隔着年龄差,永远都没想到把诗句引用到自己身上,思乡是种怎样的感觉呢?
人在被满足时永远很少想到失去的后果,而等到真正失去后结果却总不是喜人的,过往会留给自己一串串或悲或喜的记忆去怀念。
改变不了时间的推移,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拉进和家人的距离。
有机会就好好学习,为自己以后争取留在家乡工作的机会,然后有更多时间陪家人,换个角色,自己去唠叨家人为生活继续增添充满平凡美的生活呀。
跟随内心想法时而浮现的画面感让自己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世界依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