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件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的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入殓师》
日本电影总有一种沉静的气质,对于入殓师这个题材,倒也非常搭。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拉大提琴的小林大悟,失业后回老家,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招聘启事,工作是“协助旅行”,收入丰厚,要求还不高,他充满期待地去面试,被告知,工作是协助死者去往另外的世界。迫于生计,他还是留了下来。
第一次任务就让他尝到了厉害,那是一位独居的老人,死后两周被发现,想必遗体已经开始腐烂,带他的社长在处理遗体时面无异色,他却吐得一塌糊涂,好几天无法恢复正常。
不过,也许正是有了第一次的重口味,反而让他在后面的任务中更加淡定,并很快进入角色。在他人从歧视到尊重的态度转变中,他渐渐感觉到了这种职业的伟大之处,也在帮父亲入殓的过程中,渐渐解开了对父亲离家多年的怨恨。
坦诚地讲,电影剧情中规中矩,并无特别出彩之处,很快就能猜到故事发展和结尾。不过这类电影也不靠剧情取胜,一是胜在特殊题材,二是胜在入殓仪式的精细展示,以此呈现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而让观众有所思考。
什么东西,一旦靠上生死的主题,便不得不深刻起来。
村上春树说过,“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与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核心完全契合。
就像电影中负责火化遗体的工人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的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与史铁生悟出的道理同样,生命轮回,生生不息。这亦是佛家思想。
这世间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电影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是小林大悟在遭遇人们对他职业的歧视后,一个人来到河边,他发现两条鱼在逆流而上,一条死鱼从旁边漂流而过。
他看了很久,陷入沉思,为什么明知前方是死亡,鱼儿还这么拼命往上游呢?路过的老人告诉他,因为它们想要回到出生的地方。
小时候,当我知道死亡这件事后,也曾迷惑很久,每个人都要死去的,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我渐渐试着安慰自己,总之要死的,那就要认真地活着啊。
后来我知道孔子有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那么同样,未知死,焉知生?正是知道了死之无可挽回,才知道生须认真面对。
我想,就像电影中的那两条鱼一样,我们在生之前出发的地方,和死之后去往的地方,一定是同一个地方,我们从那里来,又往那里去,途中经过的险滩和逆流,就是生之意义。
生死是一场循环,生要绚烂,死要静美。生在此岸,死在彼岸,而电影中入殓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之处即在于,他们是我们生和死之间的摆渡人。
遗憾的是,他们永远不可能摆渡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