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年,身边很多人都说没有小时候那么有意思了,春晚节目看着老套、爸妈唠叨听着长茧、饭菜顿顿差不多吃着累~~等等,在大城市,也不能放鞭炮,好像觉得也没有热闹的气氛。条件好一点的人趁着春节的假期带着家人出去旅游玩耍,也有一些人趁着春节假期在家做调整好好休息~
刚刚从爸妈家回来,爸爸又提起了他们的小时候,他们的爷爷,我的太爷爷坐在炕的中间,家里所有的人炕上坐的、地上坐的,都要认真的听太爷爷讲,讲的内容呢,基本以生活、农业劳动、家长里短为主,有的时候会讲到公鸡打鸣才停。那时候,人们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都是单纯的思想,如果哪一个人能说会道,会被认为是最有才华、最有文化的人。记得小时候爷爷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就是听着“古朝”长大,有的老人还会讲三国、讲封神榜~而今呢?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去陪爷爷奶奶过年了,结婚后,感觉陪伴他们的时间几乎没有。回去也都是匆匆忙忙问候一下,带去点他们爱吃的奶茶、熟米。感觉自己只能做这些,闲暇时候,电话也不会去打。总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有过年了,才想起,远方的家乡还有自己的爷爷奶奶,想知道,他们还好吗?心中很惭愧~2016年,对我影响很大,生命的意义与珍贵、亲情的伟大与恩赐,在这个特殊年里,我想回到过去,忆小时侯的年味儿~
1、做炉馍
过年总少不了做食物,我是陕北人,每年总少不了这个点心———炉馍。撇开现在市场上这些精品点心不说,讲一下我小时候吃的那种老传统。在农村,过年总是要杀猪的,猪油必定少不了。老人们会给自己的子女分一些回去让过年做食物用,炉馍就是其中的一种。炉馍,故名思议,就是要用炉子烤出来的,圆形形状,比馒头又小。制作起来也算不容易,白面粉必须用猪油来和(huo),和面就是关键,如果和不好,炉馍就不是一层一层的那种,也没有那么酥。其次,要说馅儿,父辈们能吃到红糖馅都是最开心的。到我这个时候是最幸福的。妈妈、婶娘们、姑姑们会一起来做,他们把红枣去核、熟花生去皮捣成花生碎、黑芝麻炒熟、有时还会准备一些青红丝(一种果脯),一般要做两种馅儿的炉馍,红枣馅和糖馅。红枣蒸熟捣成泥状,一般不会放其他配料,害怕改掉红枣的香甜味道,比较单一;而糖馅不同,红糖是主料,里面撒上前面提到的花生碎、黑芝麻、青红丝,一般会再拌一些油进去,让馅儿更好的融合、容易包馅。前期都做好,就要开始包了。把面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团,中间攥一个小窝,将馅子包进去,捏好压成圆形。我家有一个年代久远的老物件———雕花模子,妈妈说她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候就有了,专用来给炉馍做花纹的。模子中间有个喜字,两边都是小花的样子,还有一个模子是菱形格,中间一个福字。我当时也没觉得有多土气,只是觉得炉馍烤出来后那个馅儿真好吃,谁去管它上面画的是什么。将圆形的面团放到模子上一压,然后用筷子在食品红上沾一沾,给炉馍点两个点,这样炉馍的雏形就好了。等待上烤炉~火侯掌握要好,不然不是黑就是黄,没有形儿。
这些事情都藏在记忆里,如今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懂得珍惜一份食物。路越走越远,故乡的味道也越来越远,虽然妈妈经常还会做家乡的饭菜,可是就因为选择太多,而不懂得拥有的珍贵,使得一些传统而逝去,不再拾起。
2、除夕
在小县城过除夕,只要有爷爷奶奶的地方,那一定就会成为家人团聚的首选之处。原来在四爸家的老院子,早些年五爸结婚,爷爷奶奶就一直和他最小的儿子住在一个独院里,到现在还一起生活着。记得有一年,我家还没有迁到榆林,县城里亲戚走动也比较频繁,兄弟姐妹们基本上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见面机会也很多。放寒假,都盼着过年,等到大年三十那一天,全都要聚在一起,都不会问你考多少分,都会聊一下过年新衣服买好了吗?你们班哪个女生怎么那样?哪个男生最受女生喜欢?一个姐姐最爱看演唱会,她把电视台总是不停的换频道,这样的话,她不会落下任何一场。大人们总是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凉菜荤素搭配,多以荤为主,摆盘整齐后才能上桌。现在有了新鲜的水果,菜上面还会做一些小装饰,显得更精致一些。小孩子们最爱吃的就是几道经典菜:午餐肉、卤鸡抓、酱牛肉。我记得婶娘们总会留一些出来,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们,那时候的食物变的格外珍惜。时间快到12点,电视里春晚开始倒计时,都会跑到安静的角落许愿,愿新的一年真的会心想事成。院子里,哥哥弟弟都争先恐后的点燃烟花炮竹,我们捂着耳朵,怕炮竹声震聋自己,就这样还要跑到外面去看,觉得躲在家里看都是胆小鬼,外面才能真正看到烟花带给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又是一个春节,可是时间不会定格昨天,如今我们这些姐妹们都是出嫁他方,兄弟们都奔赴前程在外,生活都不在那么简单,亲情变得疏远,我们吝啬着自己手中的电话,忘记了寒暄问暖的真诚与可贵,我们再不能像童年般一样,相拥相聚,永存那份真情。现如今,只是觉得惋惜,时代的影响使人变得冷漠、不懂世故,没有情义可讲。只能在夜晚,点亮台灯,透着窗外回忆曾经的往事~~
本文内容纯属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