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写古道,拙笔绘流年(一)
——钱大王村的历史变迁
作者:黄亦钊 王淑清
“要想富,先修路;要致富,修好路;要快富,修大路”,可见“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个村里要是有一条曾经非常繁华的、显赫无比的“千年驿道”,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有这么一个小山村,它地处偏远,人口也不多,但史上却又有无数名人、名家都曾走过这村里的“路”,他们或留下千古名句,或留下遒劲有力的摩崖石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小山村到底发生了什么?请让我们跟随乡贤的文字“重走”一回千年驿道,一起感受它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钱大王”村的来历
在了解千年驿道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钱大王”的来历。
“钱大王”村,乍听村名,地名庸俗且又霸气。
经查《霞浦县志(交通志)》载:钱大王,唐末属越,越王钱鏐屯兵于此,故名。而另一种民间传说,古代草寇盘踞关隘,在此安营扎寨,专门劫富济贫,有很多钱,所以称“钱大王”。
不管怎么说,钱大王地名,最迟始于唐五代,就有这一地名录。相传钱镠公在此屯兵时,二位兄弟也同来,由于为地方做出贡献,念氏后裔为怀念他业绩,先后盖起钱一公庙,钱二公庙,钱三公庙等三个庙,历代修葺,保存完好。
该村位于风景名胜太姥山西南向,四面丘陵起伏,山野林木蒼翠,水源头从牙城栆岭五墩溪、大湖山溪,两条溪流融汇于钱大王南向溪潭为襟带,远看背靠太姥奇峰,和北向通津古驿道,按‘易经’说,“水分八字上出里合”的吉祥风水宝地。钱大王村是前楼一个自然村,46户,有206人口,主要靠茶叶加工、酿酒和碓磨手工制作线面为主要收入。
据考证从汉代这里就是军事通衢要口,是历代士卒镇守关卡,文人墨客商贾交易聚居地,因此小小村落,有着“茶店酒店排排行”称谓。
由于历史悠久,现存村烽火台、钱王关寨、古驿道、念氏宗祠、古道、宋代石桥、屯兵遗址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在全县乃至全省都是少有的古村落。现将这一古文化遗存作一描述。
古驿道及其历史
钱大王古驿道,原名王头陀岭,又称通津道,后因南宋状元王十朋在此赋诗,改名“状元路”。
据《福建历史地理志》载:古驿道最早为秦汉时期所建,至唐末越王钱镠在此屯兵时拓宽,南宋嘉定元年长溪知县杨志再修,清嘉庆年福鼎王绍勤重修,民国首任县长王邦怀、王邦彦兄弟再次出资修缮。古驿道是闽浙文人墨客上津求名,促进商旅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军事设施,传递军令军情的权力渗透的主要通道。
古驿道从杨家溪至钱大王村灰斗山路段,全长2562米,路面宽约2.5米左右,东西走向,旧称最北福温古道;而古道从钱大王至太姥山、秦屿,全长35公里。东南走向,旧称烽火营。是我县久负盛名钱大王岭,也称头陀岭,山势挺拔陡峭,只能曲折上行,所以也称八曲岭,八曲岭曲曲山崖都有其名。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尽管屡经台风暴雨冲刷,但至今八曲岭保留尚完好,足见其坚固。它全部釆用青石杂块拼砌而成,阶梯髙低适度,依山势而转,稍有平缓之处,釆用“拱包式”砌法,路面中间稍稍凸起,均成半圆形,虽然是碎石,但拼起来形成个整体,期间多处险要地为凿岩石阶,却十分坚固牢实。因此,历经无数沧桑和寒冬酷暑,千年古驿道风釆依旧,顽强屹立在王头陀岭上。在岭西向,村民又新铺一条平缓磉磐石路,村民称:去时走古通,回时走磉磐路,也就是有去有回吉祥路。
回首俯望杨家溪风光景色映入眼帘。而岭下通津路于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二批日军南下路经此桥和路。1949年国民党为阻止红军南下必经此桥,特拆毀部分桥板,同时又在南北走向打了一仗。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战斗遗址,1956年县人民政府特立修桥碑记,目前该碑在通津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