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里有个独到的论断: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最大之处在于,“虚构和想象”的能力。举例来说,猴子是不可能相信,不吃香蕉可以上天堂的。然而,人不同,一旦你让他相信了你的故事或意义,他就真的会去做,即便挂在十字架上,即便从悬崖上跳下去。人不止需要肉体的生存和满足,只要活着,他就要寻求价值和意义。
网上有个朋友,很喜欢《本杰明巴顿奇事》,每年新年伊始,都要抽时间重看一遍,极其有仪式感。幸曾看过,虽只一次,却印象深刻,感触甚多。恰是一年的结束和开始,昨夜重看了这部电影,依然高级、舒服,于是,有了以下零碎的文字。
这部电影用了倒序的手法,从片头到片尾,一直都穿插着晚年的女主,在病床回顾的视角和感受,所以,即便两人其间的经历曲折多变,由最初的莫名怦然心动,到错失彼此的遗憾,再柳暗花明的惊喜重逢,无限的缠绵欢愉,深爱却决然的分离,直到最终男主在她怀里逝去__影片的基色和氛围,始终如大海般宽广深厚,即便惊涛骇浪、风卷云涌,依然是感恩、欣喜和接纳。站在过来人和旁观者的角度,以情论之,人生的绝对意义似乎真的只存在于过程,唯有那些充实而生动的分分秒秒,真切而温暖,而不在终局,即便释然和通彻,终究凉凉东流去。
命运之大江大海,一定比平凡的个体要强大不知多少倍,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恰恰是个体服从命运的强证。
就像我们现在看孩子们的一些执拗和委屈,难免有幼稚和可笑之感,有时不妨设想,假如他们能充分放开自己,听进去我们的经验之谈,从而扩充自己的心胸和格局,是否就能更好地成长,就能走出更精彩的人生?回望自己过去的种种,也曾经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听到过各种声音,也曾犹豫和迟疑,到底最重要的是什么?又曾有几次是采纳别人的意见,还是更多仍是自己的性情与格局使然?
做事的考虑总会简单一点,东边不亮西边亮,这一招不管用就换一招,总之,是对着事去,灵活机动,错了就改。而处理与人的关系呢?这部电影给了一些不同角度的深情演绎,比如女主在病床的终极回顾,点当然没有落在过去的是非对错,而是不枉此生与欣然相会,是感恩、欣喜和接纳;比如女主男主在每一段旅程的转折点,面对未知的将来而做出选择,以及选择后,或轻身前行,或喜极而泣,或怅然若失,还有终于失去的无声恸哭。
我想那位网友的新年观影,应该也是以一年为期,做一轮短暂的复盘和展望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总是免不了的追寻,到底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若不是拯救地球,若一片虚无呢?落在事上,得失多少?落在人上,我们与人的缘份亦是未知浅深,多少一闪念,永成路人;多少风雨后,始终在身边,温良如玉。
新年伊始,过去的,不管怎样,让我们都以欣喜来接纳,而未来,不妨心怀美好,尽情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