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既然学了这么久的数学,那么数学究竟带给我们哪些影响和改变?为什么会说数学的学习能影响终生呢?
先看看我们为什么会让孩子好好学数学,其实主要有四个原因:
1、为了升学:升学考试需要考数学,成绩好坏直接影响能去什么学校,进而影响未来。
2、为了从众(攀比):别的孩子都在好好学,我的孩子不能不好好学,即使不比别的孩子学得好,也不能比别的孩子学得差。
3、为了事业:学数学可以更好的从事与数学相关,或者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研究或工作,即使没学好,也可以就此排除一些选项。
4、为了思维:学数学可以锻炼开发思维,所以哪怕成绩不好也是值得学的。
按理说有着什么方向的出发点,数学的学习就能有着什么方向的意义和影响。那么就先来分析一下学数学究竟在升学、攀比、事业和思维方面对我们有什么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
(一)升学方面
其实家长们看重的不是升学本身,而是升学之后学校带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师资环境、平台资源和就业情况。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数学的成绩是影响升学的重要部分。最后无论数学成绩如何,升学结果如何,这个出发点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没有为了数学本身而学数学,而把数学当做了一个纯粹的升学工具。当然这个不是数学独有的,其他科目可能也存在这个问题。
数学作为一个讲究内涵的学科,学习却不是因为内涵,这个“不纯的目的”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广义的)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从小就有这种心理的话,那么长大了没有“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事情也就非常正常了,而这对自身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多了解和研究下数学学习本身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帮助孩子将数学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中,或是帮助孩子从数学学习本身获得乐趣,比单纯的为了升学而学数学要好很多。
(二)攀比方面
其实这一点是广泛存在的问题了,哪怕父母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老师、同学或其他人也可能会有意无意的比来比去。而如果以攀比作为学数学的目的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可能。
1、攀比心重
攀比心重不是件好事,一方面是心里容易不平衡,幸福感满足感不强;另一方面可能会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际关系容易紧张。
2、自傲
总有孩子学数学会感觉如鱼得水,有可能是模仿模式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思考模式的孩子,但无论怎样,他们就有了足够骄傲的资本了,有发展为自傲或自负的可能。骄傲有三大问题:一个是容易自以为、瞧不起他人,造成交际或沟通的障碍;一个是容易自以为是,反而没有学习到真的本事;一个是如果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没那么好,可能会崩溃,受到的伤害要远超单纯自卑的孩子。
3、自卑
数学的学习中特别容易引发自卑心理,自卑在数学学习中发生概率会远高于语文、英语等学科。这不仅是因为数学更容易出现努力学还学不好的现象,更可能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数学成绩与聪明程度结合在一起。自卑也有三大问题:一个是很难有幸福感和满足感;一个是这种心理做事情畏手畏脚,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失败;一个是孩子有可能会极力掩盖自己自卑的方面,这既让自己的心理更加扭曲,又使得他人更加容易发现我们的自卑,一旦戳穿,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只要涉及了攀比因素(无论是大人攀比还是孩子攀比),就会打破孩子“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状态,而且“攀比心重”、“自傲”、“自卑”都不是闹着玩的,每一个影响都是深远的。
如果孩子学得好,那么要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学也无涯、知也无涯”,如果孩子学得不好,那么让他知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方法总比问题多”和“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学不好数学”真的远没有“自卑心理”可怕,“学好数学”却“自傲自负”也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攀比有风险,一定要谨慎啊。
(三)事业方面
其实在前几篇也多次强调了,在记忆模式和模仿模式的数学学习下,数学成绩与数学能力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所以这点常常会迷惑了自己。
笔者本身是数学系毕业的,数学系中大部分专业课都离生活更远了、老师讲课更加死板了、考试几乎都是以学过做过的原题的形式出现,还是比较简单的原题。这一现象不只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单一现象,整个国内的大学都是这样。
为什么不变化一下呢?因为这些原题就已经让有的好好学习的大学生不及格了,如果再变化一下,那成绩就更惨不忍睹了。大学的数学是把更多的模仿模式变成了记忆模式,因为内容太过复杂,只好用记忆来学习。很多数学系的大学生都学的非常痛苦。
别的专业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报数学专业的学生们一般数学成绩都是很不错的,那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大学里面的数学要比我们难的多、深得多,但他们比我们要学得好,我们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我想是数学成绩误导了自己。
所以数学这事千万要小心,如果是适合学数学而没有选择数学相关的事业,那最多是遗憾;如果是不适合数学而选择了需要数学能力的事业,那就非常痛苦了。
(四)思维方面
“学数学能益智”、“学数学能开发思维”、“学数学能锻炼逻辑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听到,但这些话真的对吗?
在现今“模仿模式”当道的情况下,“学数学能锻炼思维”很难,“学数学能锻炼模仿”是真的。思维是教不出来的,也是数学课上讲不出来的,思维需要在思考模式的前提下,孩子自己慢慢的体会和感知,体会和感知多了,就有机会感悟到思维层面的内容,也就锻炼了思维。
学数学是有开发锻炼思维这个功能的,但是如果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锻炼思维是不太可能的。
上面这四点是从学数学的出发点来看意义和影响的,但学数学的影响不局限于此。我们在中小学的12年里,不仅仅是努力学习的12年,也是身心成长至关重要的12年,数学的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远超我们的想象。
(五)解决问题方面
家庭中、事业中、交往中、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
其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从小就有,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用哭解决,会说话了就用语言来解决,能动手了用双手来解决。上学后,向老师告状就是解决别人欺负自己的问题,向父母说谎就是解决自己做错了事情,希望掩饰的问题,模仿父母笔迹就是解决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向父母撒娇就是解决自己想要玩具的问题,送别的小朋友礼物就是解决自己想交朋友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不一定有谁教过孩子,基本上都是孩子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状况想出来的对策。而且我们能发现,环境的不同,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能会不一样,比如跟母亲逛街买玩具就是采用撒娇说好话的方法,跟父亲逛街买玩具就是采用谈条件的方法。只要给孩子想的时间、空间和行动实践的机会,总能发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是太棒了。
那么这项能力在学业结束后会怎样?跟数学会有什么关系呢?
1、能力消失。
生活中总有些人特别怕事,就希望每天都是同一个模式,什么麻烦事来了都手足无措、紧张焦虑,遇到事就指望着别人帮自己或听天由命。那么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哪里去了呢?
想想数学的学习吧,是不是从来都按部就班的照着老师讲的来做?是不是自己从不去想能有什么别的思路?考试时是不是总希望见到的题目都是做过的?一遇到没见过的或不熟悉的,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对老师或书本的依赖性是不是特别强?
2、能力退化。
有些人,他们遇到问题或困惑不会手足无措和紧张焦虑,也不会等着别人来帮和听天由命,而是会想身边的人谁经历过,是如何做的呢?要是没有就百度一下,看看网络里面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不放心,再找找这方面的相关文章读一下。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像《××××的几大方法》、《××××的几大误区》、《××××的注意事项》、《××××的各个步骤》,甚至《××××的完全解读》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了。
但是相同的问题不一定是同样的情况,至少当事人就不一样,所处的环境肯定也不一样。比如别人适合考研,但自己不一定适合,别人适合当公务员自己不一定适合。所以总按照别人说的,别人做的去行事,常有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情况。再就是这些办法也不算是自己想的,算是自己拿别人的经验和总结借鉴来的。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退化了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想想数学的学习吧,是不是总会去记一下题目类型及公式方法?遇到题目是不是总想着找到对应的题型,然后开始尝试相应的公式和办法?如果之前的经验都没效果,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是不是从来没有独自想出过什么创新的办法,从没有解出过完全没学过的题?
3、能力发展。
有些人,会发现什么事到了他那里都不是个事了,他会仔细的想清楚事情的根源是什么,都跟哪些元素有关联,有哪几个方向有希望解决这个事情,这几种解决办法需要什么条件,施行起来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和影响,各个办法解决问题的几率有多大,关键点在哪里等等。他们做选择的时候,也会分析好利弊,结合自己的目标,想好可能出现的各个结果和自己的接受程度。他们也会关注别人如何去做选择,但绝不会是单纯的看怎么选择,而是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这不仅使得事情解决的概率大大提升,也会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是个良性循环。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哪里来的呢?
还是想想数学的学习吧,是不是对于很多题都曾努力的独自思考过?是不是老师讲的时候总想一下这是为什么?是不是遇到完全没见过的题目也敢于尝试?是不是偶尔还能自己发现些老师没讲过的规律或技巧?是不是不迷信老师讲的一切呢?
12年的数学真的不会白学的。做每一道数学题目就是像解决每一个问题一样,经过了那么久的学习和锻炼,怎么可能对未来没有什么影响呢?而且做题越多,学的越努力,对未来的影响就会越大。虽然很多人毕业后感慨终于摆脱数学了,但学习过程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我们认为学数学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这一点影响,才是数学学习对未来产生的最大影响,也是学数学本身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所以就学数学的出发点而言,“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起“为了升学”、“满足攀比心”、“提供事业选择”、“开发思维”这四点要切实可靠得多,也意义深远得多,而且不会担心这个出发点能有什么副作用。
因为这一点,用思考模式来学数学就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