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上元节
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十五日,宋文帝蓄谋已久的第二次宫变悄然发动。
这一天正是上元佳节,宋文帝突然将王弘和檀道济召入宫中,王弘倒向宋文帝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手握重兵的檀道济的态度始终令大家疑惑,但是宋文帝力排众议,认为当年景平宫变,檀道济和王弘一样是被裹挟其中,并不是主动发难的,后来的弑君之事也没有参与,他是先帝的老臣,又是硕果仅存的宿将,一定可以信靠。
果然一经联络,檀道济马上就认清了形势,表示愿意为宋文帝效力。于是悄悄率领近卫队和由宋文帝从荆州潜邸带来的心腹掌握的禁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京师。
接着,宋文帝降诏召徐羡之和傅亮入宫,打算一举将此二人擒获。
不料谢晦的兄弟——黄门侍郎谢皭探听到消息,他为什么总是能预先得知消息呢?原来黄门侍郎的职责就是联系宫内和宫外的消息,也是三巨头特意安置在这个关键位置上的特殊人物。
谢皭发现事情不妙,赶紧跑出宫截住了两位正兴冲冲赶进宫来的二巨头,向他们禀告了这则坏消息。
徐羡之闻听此言,自知必死,决定最后硬气一把,他一抖袍袖,拒不奉诏,乘车逃出建康,但是也没逃多远,在禁军的追逐下,寻了一处陶窑上吊自杀。终年六十三岁,而其家则被满门抄斩。
傅亮一贯唯徐羡之马首是瞻,见徐羡之甩手跑了,自己也不甘示弱,同样也不奉诏,逃亡自家祖坟,后被禁军抓住,在皇宫内被赐死。因其曾亲赴江陵,有劝进之功,宋文帝对其一家网开一面,只做发配处置。
回过头来,宋文帝又抓捕了谢晦派留在京中的兄弟子侄,送两个妹子回京完婚的谢晦长子谢世休可算是自投罗网,做了宋文帝的阶下囚。黄门侍郎谢皭也一并被抓。
京城一夕之间,肃整一新,宋文帝这才派遣到彦之和檀道济率领号称“伐魏”的军队“西征”谢晦。
当建康城逃出来的人报告谢晦宫变的情况后,谢晦这才知道自己中了宋文帝的韬光养晦之计,只得仓促集结兵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顺流东下准备做殊死一搏。
谢晦写信给周边驻守的官员,要他们协同起兵,但是不但都遭到了拒绝,而且还有人带兵直接与他交战。
望着自己的水师,谢晦感到前途凶多吉少,不由得感叹道:“要是这支部队顺流东下,不是去叛乱,而是去勤王的该有多好啊!”可见谢晦从心底里并不想叛乱,只是生逢其时,被裹挟了进去。这也为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谢晦的部下早就与他离心离德,有人假意献计说:自古水战多用火攻,现在江南多阴雨,不如延缓战期。谢晦心乱如麻,也没怎么考虑就鬼使神差地同意了,于是在巴陵(岳阳)盘桓了将近15天,而宋文帝麾下的到彦之则趁这15天时间迅速进兵,与檀道济会师西进。
二月十九日,东风正盛,檀道济和到彦之对谢晦的水师发动了总攻,谢晦虽然善于谋略,但是真刀真枪的对阵怎么是檀道济的对手,看着勇武的檀道济,谢晦又想起景平宫变前夜听到檀道济如雷的鼾声,当时谢晦就对檀道济惊为天人,此时再见不由得斗志全无,仓皇北逃,最终为部下所获押回建康,而其手下的叛军则悉数投降。
谢晦被押送回京后,宋文帝对参与叛乱的谢氏家族做了最后的裁决,谢氏满门除女眷外悉数处死。
刑场上,当谢晦的女儿——嫁入彭城王府的王妃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与他诀别时,凄厉地边哭边问:“大丈夫应当战死沙场,父亲为什么要犯上作乱,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谢晦苦笑着并没有作答,反而依旧保持着谢家名士的风度,与侄子一起作诗唱和:
“功遂侔昔人,
保退无智力。
即涉太行险,
斯路信难陟。”
意思是:我的功绩像历史上的英雄,却没有保护自己功成身退的智慧与能力。既然涉足险阻重重的太行山,这条路确实难以攀登。
最后从容就刑,终年仅三十七岁。
元嘉三年十月,徐羡之的侄子徐珮之及其党羽数百人因谋反被杀,刘宋王朝京官亲族结党谋反自此而始。
元嘉六年正月,四顾命中唯一幸存的宰相王弘在老臣范泰的规劝下上表请辞,并举荐时年20岁的彭城王刘义康接任,自此开始了刘宋王朝宗室辅政的历史。元嘉九年病逝,终年五十三岁。这个年纪在当时来说只能说一般。
至此,在刘裕生后围绕顾命、废立的一系列宫变终于告一段落。
(未完待续)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文章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