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C的故事吧,C出身于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很幸运,C的父母对C很“好”。记得C很小的时候,每年逢家里祭主时,总少不了大鱼大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C的妈妈总是会事先为C私下预留好上好的鱼和肉。
那年,C刚上小学一年级,那天晚上,C的妈妈端出鱼和肉,欣喜地说,C!快吃!快吃!妈妈要看着你吃完……也是那个时候,C开始很不理解妈妈这多年来的习惯,甚至心里有点责怪妈妈的这种行为,C倔强地重复喊道,我不要吃!我不喜欢吃!……C的妈妈伤心透了,甚至跪在C的面前,C当时感到震惊,他从没有想过,平时如此强悍的妈妈,怎么会那么在乎这件事,也是自那以后,只要是妈妈给的,做的,买的……不管C喜不喜欢,都会欣然接受。
C的妈妈每次给C“惊喜”前,总是会问那么几句,C,妈妈好吗?妈妈现在对C那么好,那么,等妈妈老了,C也会对妈妈那么好吗?C,你会养妈妈吗?……C每次听完这些话,都会连连点头,甚至会拍着胸脯保证。
C的爸爸更甚,每逢秋高气爽之时,无论是C家还是别家,都会搬出小桌子,小凳子,在自家门口吃饭,那各家各户都会串桌子,问的最多也就那么几句,哎呀,今天饭菜怎么这么好啊?这都为谁烧的呀?谁谁家的孩子真是好福气啊……那C的爸爸总会指着菜说,这,那都是为C烧的,C爱吃,C最近学习都学瘦了,要补补的,顺便还会提到,最近为C买了哪些穿的,用的,戴的……几乎所有来串桌子的人都会情意深长地跟C讲类似这些话,爸爸对C真是好啊,C长大后可得孝顺,待爸爸要更好些……
所以,C自记事起,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所有人对你的好都不是无私的,都是有符加条件的,而且你不能默默地对一个人好,你要宣扬一下,就像母鸡下蛋以后,它会满鸡窝地乱窜,咯咯叫个不停,生怕大家不晓得它生了一个蛋。后来,C也学会了拒绝,因为C发现一旦没有能力去实现所谓的附加条件时,大家会把C看得一文不值,说得一无是处。
C成人后,有次参加发小的婚礼,C的那位发小出身于单亲家庭,从小受了太多的丧父之苦,C正巧跟他朋友的嫂子同吃一桌酒席,互相敬酒时,坐C旁边的某个女的就跟嫂子情意深长地讲道,她从小就丧父,受了太多委屈,你可一定要待她好呀……
C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反复思量,这个逻辑本身就是个谬论嘛!难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善意,不应该是纯粹的吗?如果一个人因满怀亏欠去待另一人好,又或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仁善,其目的是让另一个人心怀亏欠之感,这对大家都不公平。
值得遗憾的是,C已习惯去拒绝任何人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