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中学时期,似乎还是因为某次语文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但是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是乏味。我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平铺直叙,只是作者的自白的书如此备受推崇。草草翻完,应付完作业便搁置了。
但是,同样是因为作业而重新拾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不幸”对于年幼的自己太过抽象,甚至不懂他们为什么被称之为不幸。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见到的人事物逐渐变多,好似对“不幸”有了一些具象化的理解。
而自己,也因为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不得不压力倍增;在即将面临毕业之时,实验却屡屡出问题,承担着不断失败的痛苦,面临毕业危机。
恰在此时,再一次遇到《我与地坛》,虽然不是手捧书籍,只让它通过中年大叔浑厚的嗓音在耳机中流淌,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这份不同,我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力量。
苦难是史铁生先生显眼的标签,在最好的年纪遇到重病,失去了太多探索世界的机会,但是他却乐观积极,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地坛是他在绝望中精神的栖息地。如他所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在当下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对人生失控,会面临很多遗憾,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向内求得平静,是一项大课题。史铁生告诉我们,要和自己和解,和苦难和解。“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我们常在崩溃时用“人生除了生死没有大事”,那么生命到底该如何理解?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定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两句话对我触动极大。
我一直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希望自己庸庸碌碌的过完这一生,所以我极度在意时间管理,极度要求进步,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我放弃社交,也对我自己的实验,当下无尽的重复而感到厌倦以至于懈怠。
但是脚步匆匆真的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吗,未必。
常和同学吐槽我们做的实验没有意义,但是真的没有嘛。
有时候简单的重复,慢下来的脚步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不抱怨,积极的款待生命中降临的每一个瞬间,以最好的心态来面对,而不是主观的将其分类,以当下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断定他的好坏。
心怀善意,积极向上,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静待属于自己的节日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