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书中提到,学习临界知识首先需要养成心态、方法和习惯,之后才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需要具备的心态有两种——
一种是绿灯思维——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观念,并用它来改进自己的问题,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大多数人都没能掌握并具备这种心态,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一个概念来描述这种情况。习惯性防卫——人们在接触那些反对自身行为和观念时的习惯性防卫习惯(就是说,人们在遇到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而勃然大怒,很少去思考被指出的问题是否合理,而是认为这是对自身的挑战)。作者在书中提到,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习惯性防卫,是因为没能很好的区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观点,从而在别人指出行为和观点上的问题时,而认为别人在指责自己本身。反之,能够很好的区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观点,就能很好的去思考问题的合理性,这就是绿灯思维。
在这里作者还同时引用了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自利归因——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将好的方面归因于内部原因,同时会将不好的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就是:'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想,一定是我临场发挥不好,睡觉没睡好;而在考试成绩很好的时候认为,这才是我的正常水平。'而在看到他人时,又会呈现完全相反的情况。
在这里作者得出的判断是,在我们将问题归因为外部因素时,那么别人对我们的意见就会格外的显得不合理。而在我的经历中,那些将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会将对自己的意见解读成吻合自身观点的东西,同时会认为那些明显反对自己行为的意见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如果这种意见被解释的很合理时,就会变的竭斯底里……这是我希望在说服人的时候所遇到的情况,我现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住自己想要继续说下去的冲动,因为当讨论升级为争论的时候,就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意义,哪怕驳倒了对方,也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人们通常会极力维护自身的观点,甚至有的时候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反驳对方。
所以我现在在指出他人问题时,更多的去描述问题,而不是反驳对方。当对方清楚问题的所在也就知道我想说什么,当对方看不到问题在哪时,反驳也毫无意义。
另外一种需要具备的心态就是——
以慢为快,在需要认真专研的知识上花更多的时间,才是快速掌握这类知识的正确方法。作者在书中指出,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希望以快速学习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大量速成的产物,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学成一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拿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我们花3000元买了一个只能制冷的空调一样,明明只需要多加一点钱就能买同时还可以制暖的空调,却因为贪图便宜买了个阉割版的产物。
作者同时指出,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可能真的因为学习太慢而丧失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力了。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二八法则,即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去打磨那百分之二十的技能。这里百分之二十的技能就是那些设计底层运作逻辑的临界知识,只有真正掌握这些才能达到以慢为快的目的。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想要学会骑单车的时候,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掌握平衡上面,而大多数人却在研究如何在2分钟内学会21种踩脚蹬子的方法。请允许我给这个类比打100个赞,因为这个坑我真的踩了好多好多次,搞得自己都不爱学习了。
所以真正想要学好一个技能,找到该技能最底层的临界知识,并在这上面投入大量的时间,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它。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细枝末节,又或者囫囵吞枣,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也弄不明白。我以前经常会有这种经历,就是一个东西我在看完书后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学会了。而等到自己要做的时候,就变成,人站在那,该从哪里着手都不知道。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又或者是认为自己看完书之后就已经完全学会了的,试着去践行一下,在验证所知所学的同时,又能增长自己对内容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要知道初中时的计算机课我最期待的就是上机了,结果却是没完没了的理论课。那些老师一边说不要以为看完书就掌握了,一边又完全不给你使用计算机,真是……说起来都是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