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之前看过一部动画片《秦时明月》,剧中除了豪侠剑客、英雄名士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便是百家争鸣的文化激荡碰撞,墨家机关术更是出神入化。
墨家倡导:“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墨家始创于墨子,历代掌门都称为“墨家巨子”。历代巨子携弟子于绝岭雄峰间,筑起墨家机关城,成为最后的“人间乐土”。墨家弟子中精于武艺者称为“墨侠”,奉守“兼爱,非攻”的要旨,擅长机关构造之术。墨家弟子行侠仗义,常以墨门绝学非攻机关术助他国守城为世人称道,是侠义精神的代表。
今天刚好又在樊登读书会中读到关于墨子的一本书:梁启超的《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在樊登老师的解读中,将书中关于墨家文化部分的要点做以归纳总结,整理如下,以期更进一步的了解墨子。
一、墨子其人
墨子大略为鲁国人,约生于孔子卒后十余年,卒于孟子生前十余年。墨子少年时,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既乃以为其礼烦扰,伤生害事,靡财贫民”,于是另立一派,独树其帜,立场极端且毅然决然。墨子特注意经济组织的改造,要建设一种劳力本位的互助社会。
二、墨子学说
(1) 兼爱
墨子的兼爱是主张破除私有的概念,爱一切他者。
放下分别心,不区分彼此,因此不必为了“我”而损害“你”,兼以易别,则无需“亏人以自利”。而兼爱的形式就是去做利他的事情,也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2) 非攻
非攻的理念就是由兼爱直接衍生出来的,既然彼此无差别,兼相爱,则没有“攻”的理由和必要。
需注意的一点是墨子非“攻”,而不非“战”,即反对侵略主义,但自卫防御则是必要的。
因此墨子门下,人人研究兵法,一听闻某国有攻打他国的消息,墨子就前往劝止,劝不住的,就带着门生前往另一国帮助防守。
(3) 实利主义
墨子认为道德和实利不能相离,利不利就是善不善的标准。这里的“利”显然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而是维系“兼爱”的一种客观经济基础。
墨子有为这里的“利”下判断准则:
其一,凡事利余于害者谓之利,害余于利者谓之不利。就是说利大于害处的,算利,害处大于利的,算不利。他以“断指以存腕”作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二,凡事利于最大多数者谓之利,利于少数者谓之不利。因此他说“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由此看出墨子学派“只要利于天下就愿意牺牲自己”的行事风格。
并由此提出“节用”“非乐”的理念。
① 节用
墨子是实行主义,他主张凡是讲出来的道理,要能实践才算是好的道理。那么如何实现兼爱呢?地球资源一共就这么多,如果不亏人以自利,我们该怎么满足自己呢?
墨子就此提出了“节用”的概念,就是我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人只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拥有更多。
② 非乐
非乐也是节用的一个方向,墨子非乐是因为他总觉得娱乐是费时失事。因此他认为不应该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在音乐上。
③ 墨子的经济学原则
墨子提出的一些与“利”相关的主张,都与经济建设休戚相关:
消费——以自苦为极、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生产——诸加费不加利于民者弗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劳力本位——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
社会分工——各从事其所能、各因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重视时间——以时生财,才不足则反之时
人口问题——欲民之众而恶其寡
分配问题——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
(4) 墨子的宗教思想
① 天志
墨子讲天志,其实是借“天”之势来做兼爱主义的后援。区别于老子和孔子的自然的、无形而混沌的“天”的概念,墨子的“天”更像一个“人格神”,有自己的意志、情操、行为。
墨子提出天志的概念,其实就是借助外力,让人相信自己的学说的一种手段罢了,并借天志引发的福祸报应系统来约束人的行为。
② 明鬼
明鬼与天志是对立统一的一面,墨子的明鬼多讲报仇作祟的故事,主要起令人恐惧的作用。
③ 非命
非命一说,则意在推翻儒道两家的命定主义,墨子认为假如人人生下来命就定好了,那还有谁做事呢?每天懒散地等着应命就好了。
所以他反对命定一说,命定说如果成立,人类便没有了自由意志,也就不会有创造的动力,社会便是僵死固化的,因此墨子非命,就是主张人去做实事,去改变人生的走向,而不是成天无所事事。
(5) 墨子的理想社会
墨子理想中的兼爱社会,其组织法略见于《尚贤》《尚同》两篇,类似于社会契约论的方式,选取贤人治国。而墨家后来每一代由钜子统领的传承方式,就于此类似。
(6) 实行主义
墨子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对他来讲,信一种理念,就要去实行。
他主张节用劳作,他就坚持只享用维持生命限度的衣食住行标准,对自己和门人都是如此,并且他重视劳作,且无论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无差别地认可其价值;他主张兼爱非攻,他就带领门人到处阻止他人攻国或去救亡守城,他通过实践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他所主张的确可行。
(7) 墨家论理学
论理学,也就是与人辩理的学问,是非常实用又有趣的一部分知识,记于《墨子》之《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
其中包括墨家的“知识论”“辩的方法”“辩的形式”和“辩的法则”这几部分:
① 知识论:三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墨家的知识论提出了三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即闻、说、亲。
闻知,就是从传授得来,向别人请教、老师教你,你学会的,这是闻知。
说知,就是由自行推论得来。
亲知,则是通过亲身经验获得。
三者各有所宜,不能偏废。
② “辩”的方法
“辩”的方法有“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这三种演绎法以及“以类取”“以类予”这两种归纳法。
以名举实,就是给你所指的概念命名,例如那边的那个动物,你管它叫“牛”,这就是以名举实。
以辞抒意,讲的是当你需要以是非等字样判断两个概念的关系(这就是意),将它表达出来就需要用一句判断性的句子,例如“牛是兽”“牛非禽”等,这个句子就是辞,这样的表达就叫作以辞抒意。
以说出故,仍旧以上述案例来解释。如说“牛是兽”,这是一个判断,“兽是动物”,又是一个判断,因这两个判断,你可以推理出“牛是动物”这第三个判断。即牛之所以是动物之“故”,是靠前两句推论(即“说”)出来的,是为以说出故。
以类取,则是在相似事物上归纳总结出一个通理的意思。
以类予,则像类推法、类比法,将一个道理推及相似事物上,以解决问题。
③ “辩”的形式
“辩”的形式在《墨经》中多有体现,与我们现代法自西方的逻辑学三段论异曲同工,即“大前提”“小前提”“判断”或者叫“命题”“条件”“结论”,试举一例说明:
大前提——凡人必有一死
小前提——墨子是人
判 断——墨子必有一死
这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三段推论。
④ “辩”的法则
或——不尽也
即所指范畴为非完全的,例如上一个案例“凡人必有一死”这是所指范畴周遍的情况,若说“凡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后半句,就是“或”。
假——今不然也
指假设,例如“明天如果不下雨,我就去踏青”,这里讲的,都是未发生的事情,即“今不然”的事情。
效——仿照法则去做,是效
效得对,是中效,效得不对,就是不中效。《小取》中有一段说不中效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理解它的灵感:
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
这是一个不可逆命题的案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三段论中效的使用,需契合所指范畴,否则最后的结论就可能不成立。
辟——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这条讲的就是比喻,是让他人快速明白你所讲内容的一种有效有段。
侔——比辞而俱行也
侔是以类比手法去说明问题。就像“辟”是用一个概念说明另一个概念,“侔”就是通过这个判断,类比说明另一个判断。
援——指援例
援例是推论时候用的,例如甲认真学习,获得了好成绩,乙也同样努力,就可以援例说明乙也可能获得好成绩。
推——推诸其所然者于未然者
也属于归纳演绎法的一种,比如听到一个结论:头发长的人都是女人。那么可以试举反例以反问,来推翻这一结论。
以上这些就是墨家七条重要的论辩法则。
在《墨子》中,还包含了一些几何学、物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可见墨子实行主义之名不虚。墨家后人也同样重实行,以使墨学在战国时成为一代显学。
而汉以后,墨学逐渐绝迹,然墨学精神则深入人心、至今不堕,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