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基于这样的认识,儿童绘本阅读成了当下很多明智的家庭和幼儿园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动。读什么样的绘本?儿童绘本该怎么读?以什么样的视角读绘本才是最有营养的?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以前,我总以为带着孩子读绘本,无非就是三重境界:其一是由成人将绘本故事原原本本读一遍;其二是由成人绘声绘色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讲一遍;其三是由成人带着孩子将绘本故事演一遍。最近,我有幸观摩了泉州丰泽一幼的一节儿童绘本阅读指导课,一下子颠覆了我对儿童绘本阅读的全部认知,原来儿童绘本竟可以那样读。
丰泽一幼的苏毅敏园长说,她们所做的是儿童哲学视角下图画书阅读实践。说实话,以前我对儿童哲学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怀疑哲学这玩意儿是不是儿童可触碰的。然而,丰泽一幼用事实告诉我:以哲学的视角走进绘本,儿童才能真正在智慧中成长。
为我们上展示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周老师,她和一群大班的孩子共读的绘本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老的国王为了选接班人,让一群孩子拿着他的种子回去种花,谁种的花最漂亮就让谁将来当国王。最后,只有一个叫宋金的孩子手捧着空花盆来见国王,却被国王选定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关于诚实主题的故事。
上课伊始,小周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正襟危坐甚至小手背在后面,摆出一副要认真听讲的样子,而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走上前台,观察一下放在那里的国王画像,然后让孩子们把看到的用语言或者表情动作表现出来。于是,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在模仿国王的表情,有的在向伙伴们言说自己的所见,教室里显得特别热闹。
在紧张、恐惧的课堂里,是无法产生创造力的。小周老师以这样轻松的方式打开课堂,无疑形成了一种“没有害怕”的师幼关系。 有人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师幼关系亲密了,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发生。
按照惯常的思维,接下来就应该由老师带着孩子们看图听故事了,这个环节老师往往成为绝对的主角,处于控制的位置,孩子们只要用耳朵听听即可以了,最多听完了再问问而已。可是在小周老师的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儿童在前”了,老师只是把一幅幅表现故事情节的画面推送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自己读图,揣摩图意。其实,孩子们才是读图的高手,他们在图中所捕捉到的大意、细节丝毫不比我们成人逊色。从小周老师追随儿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感受到“放手”也是教育之爱。与其让学生做认真听讲的输入者,倒不如让他们做自主讲述的输出者,因为输出才是高效率的学习。
孩子们在读图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对于一些琐碎的问题,老师不干预、不打扰,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对话中消化处理。当他们读到国王让手捧空花盆的宋金成为继承人时,有的孩子提出疑问:这样做公平吗?小周老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组织他们辩论。于是,这一群孩子围绕着“公平”“不公平”自然而然分成正反两方,开始了唇枪舌战。
当下有很多的老师将课堂设计成“我来问,你来答”,满以为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据统计,有的老师一节课能向孩子提出超过100个问题。可以想象,如此众多的问题中有多少是有思维含量的。太多的寓答式、惰性式的问题充斥着课堂,磨灭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好的课堂,就该如同小周老师的课一样,只会聚焦一两个核心问题。
从小周老师对“公平”“不公平”问题的捕捉上,我们可以发现,好问题的几个标准:一是问题最好来自于学生,而不是老师;二是问题的提出能够贯穿整个文本,就像渔网上的纲一样,纲举目张;三是问题具有思辨性,答案并不唯一;四是问题一下子并没有清晰的、标准的答案,需要学生在与文本、与同伴的深度对话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看法。
当孩子们的课堂争辩莫衷一是时,小周老师让所有孩子静下心来,各自拿起一本绘本读起来。也许有些孩子事前浏览过这个故事,但初始时的读和此时的阅读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思维层次上了。了解故事情节,这是“读到什么”的思维层次,而寻找“公平”与否的答案,这是“懂了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的思维层次。绘本阅读就当如此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度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自由阅读大概五六分钟的时间后,小周老师让孩子们重新选择自己的观点。我们发现,有一些孩子改变了主意,倾向于“公平”的孩子变多了。
如果绘本阅读,仅仅停留在把故事读懂、读通、读透还远远不够,读故事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故事中的养分解决现实的问题。于是,小周老师设计了与“诚实”关联的游戏环节:在你身上发生过与诚实有关系的事情吗?你可以大声说出来,也可以保持沉默,课后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来,通过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方式选择讲述者。在课堂现场,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参与的热情特别高,甚至下课时间到了都不肯结束。这个学习环节的设计,也加深了我们对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解。游戏并非只是娱乐,游戏只有与学习的内容高度融合才会有意思、有意义。
透过小周老师的这节儿童哲学视角下的绘本阅读课,我们在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方面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儿童哲学课程的使命是尊崇天性、解放儿童。儿童就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首先从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开始。教师看不到儿童的存在,只是沉浸在师者的世界里预设,追求成人化的完美,就不会有真正的儿童哲学存在。
第二,儿童具有无尽的追问精神,儿童哲学教育实践的重点在于保护儿童的追问意识。教师要避免千方百计地试图要“教”他点什么的强迫状态。即使需要教,教也不仅仅是从外向内的传递。从内向外的发展是整个童年的成长任务。
第三,绘本是儿童哲学教育实践的最生动载体。一个个富含哲学道理的儿童故事,为儿童提供了追问的素材,让孩子能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所蕴藏的哲学道理,能够降低哲学概念的解释难度。儿童哲学不是成人讲出来的,而是在陪伴阅读中生成的。
第四,儿童哲学视角的绘本教学,需要解决好四个关键点:选择合适的绘本,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儿童追问,引导儿童思考 。
第五,儿童哲学教育的主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建构,以帮助儿童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懂得生死是自然的,多样性也是自然的),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什么是真、善、美、爱等)。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中国古代圣贤也强调要“复归于婴儿”“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些观点其实是在提醒着我们:儿童是轮回的起点,是目的,是永恒轮回的支点。教育只有回到儿童立场,才能保有人性的温度。
泉州丰泽一幼坚持让儿童在前,借助绘本阅读这个载体,以哲学的视角看过去,这是最生动的儿童立场的实践研究,也是在办最有人性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