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群友聊到自己关于钢琴教材使用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看法时,并未引起共鸣。在学科教材的使用上,学校、家长、机构与政府的角力一直紧张,比如是使用人教版、鄂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等,比如在对语文教材选篇上广泛的诟病,但在教材使用拥有绝对自由度的钢琴教学中,教授方与家长的选择却如此同质化,即言必称大小汤、拜厄、车尔尼,至少武汉是如此,不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吗?
对于一个音盲,因孩子弹琴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诸多抓狂、纠结,而不得其法,不得以求诸于对己最方便的方法——读书。先后共读了十六本书,不包括钢琴家故事,其中,我自认为收获最大的一本书是《好音乐的科学》,而这本书是最另类的一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讲音乐,讲的也都是其他书没有讲到,不会讲的,却最让我困惑不解的部分,并且语言极其幽默。而曾经强烈吸引小米的,其一是《我的第一本古典音乐启蒙书》;另一套是《漫画小小钢琴演奏家》系列。这些书都非常有趣,不单吸引了小米,也强烈吸引了我。无论这几本书是否能促进小米的弹琴之路,但勿庸置疑,其中的观点如和老师说的,她的感受相互印证,就是有益的。
几十年教材不变,言必称大小汤、拜厄、车尔尼,是我最无法理解的。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高阶的大师班还一对多了,美国顶级音乐系钢琴系也有双钢琴教学),像培养工匠一样来教钢琴,一成不变,也是我不能理解的。在孩子们的学琴之路上,家长们为什么这么累?我不得不怀疑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