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晋是个乱七八糟的朝代。晋武帝司马炎还正常,到了第二代的晋惠帝就是个白痴。贾后擅权,然后就是八王之乱。乱得直接接上了五胡乱华、数百年大乱。
2
石崇、王恺斗富的事大家都知道。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与石恺斗富总处于下风。晋武帝为帮他,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珊瑚树赐给王恺。
王恺请石崇到家里吃饭,席间拿出那支珊瑚炫耀。石崇二话不说,拿起铁如意把珊瑚砸得粉碎。王恺大怒,石崇却行若无事,只说要赔,于是差人把他家珊瑚树搬来好多,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像王恺那样二尺高更多了。王恺只好甘拜下风。
这种比拼本来就无聊得很。但皇帝都支持二人比试,可想而知朝廷上下是什么风气了。
如果说只是斗富就算了,但比拼的不止如此。
3
近读《龙坡杂文》引两段《世说新语》,仍是石崇、王恺事。这回斗的是杀人。
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是直接比试,而是间接通过另外两人比的--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
石崇在家请客,令美人劝酒。客人若不饮尽,就立斩美人。王导素不能饮,但人命关天,只能勉强,每次都醉倒。但王敦就是不喝。劝酒的美人连换三个,都被杀掉,王敦颜色如故。王导责怪王敦不该看着石崇杀人,王敦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王恺家也有类似习惯。一次王导、王敦同去王恺家听歌妓吹笛。歌妓出了点小错,王恺让人把她拖出去打死。王导叹息不止,王敦却颜色如故。
石崇连杀三人,王恺打死一人,石崇数量胜;石崇是因他人不喝酒而杀美人,王恺因歌女吹错而杀人,一个他人原因,一个自己原因,石崇残暴胜。
数量与性质上,石崇都比王恺更残忍。和斗富一样,石崇更高一筹。
4
石崇是高官,王恺是皇亲,都豪奢、滥杀。而另外两个参与故事的人王导和王敦,也不怎么样。
王敦是大将军,仗着自己是武将,杀人面不改色,见别人被杀也面不改色。在石崇家看他连斩三名侍姬,却说那是他自己家事,一点怜悯心都没有;在王恺家也如此,毫无同情之意。
王导好些,在石崇家不忍,以至喝醉;在王恺家则叹息不止。但身为丞相的他,也不曾出一言以劝之。
5
这背后的逻辑很可怕。他们都不愿得罪石崇,甚至怕得罪石崇。
石崇官职再高,也不能高过大将军、丞相与皇帝亲舅去,但在两面故事中,他显然未把这几人放在眼里,也就是没把皇权放在眼里。
那么,当时的社会只能是一个价值标准,以财富论英雄,谁的钱财多谁就得到尊敬,连皇权也无可奈何。他是草菅人命还是杀人越货,都没人过问。
6
晋武帝是开国君主,居然也没有励精图治的意思,一点也不像那些盛朝的开国气象。一开国国家就颓废腐败到这个地步。
整个晋朝,充斥着奢靡、清谈、怪诞的所谓魏晋风度。本熊对此一直感到莫明其妙。
这样乱来,报应也快。
石崇后来失势,被孙秀杀死。而晋朝也迅速败亡。二者都一点不冤。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正是如此。
7
石崇一死,毕竟当年什么潇洒的事都干过了,他一点也不亏。
只是可惜了中原无数百姓生灵,惨遭数百年战争之苦。当权者斗富斗狠,跟他们何干?富是百姓膏血,狠是百姓性命;兴是百姓遭殃,亡是百姓更遭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