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对《庄子》的兴趣来自于《老子》。看老子很多内容时时不解其意,不过是觉得通达舒服。刚开始买来《庄子》(郭象注解),又是之乎者也的,古文学的不好读了几页没再看了。后来有前辈推荐了南怀瑾的这一版,是根据南师怀瑾先生1981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而整理编辑而成。
南师怀瑾先生在书中不是逐字逐句的讲解《庄子》一书。而是在自己的理解和多年遍研诸子百家之学的实证中进行分析和比喻。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把《庄子》讲的很有趣。
最近读到下半部分的“德充符第五”,有个小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这鲁国一个叫叔山,他是个残废没有脚,所以外号又叫“无趾”。这一天,他来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这个家伙,从前真是太不小心谨慎,双脚都没有了,现在变成这个样子。现在虽然来看我,可是来不及啦,你都已经成这个样子了”大意有些同情这个叔山。没想到叔山这个家伙了不得,他是悟了道的,于是回击孔子说“哎呀,我当年太年轻不小心把腿玩没了,我今天来看双脚都有的你,也是为了保全你呀,你即将周游列国,可不要玩成我这个样子啦”
接着说到重点“天地生万物,是多么博爱和仁慈啊,不论是好的坏的都在同一片天空下,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人家都说孔子你道德好又仁慈,可见了我还说这样的话,哎呀,传说中的孔子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嘛”
孔子一天太惭愧了,立刻承认自己的浅薄,把叔同请进房内。叔同走后孔子告诉学生“这个人了不得啊。看他虽然有外相上的残缺,但他却在学识上努力弥补着,这样的人都能懂得这些,更何况我们这些身体完好的人呢?”这都从侧面看得出孔子是个很好学很有胸襟修养的人。
叔同这个家伙见了孔子后又去看老子,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叔同这家伙算是打小报告说:“老师,刚才我去见孔子了,这个人大家都说他得道之人,我看他还差一步吧,竟然还谦虚有礼的向先生你学道?
孔子这个人以讲话修辞精妙、思想出奇而出名,那不是道呀,那些是求道的枷锁和刑具吧”说到这里他是对孔子之学一脸不屑。
老子很平和,问他:“既然你见着孔子了,还发现他身处求道的桎梏里,那你怎么不带他了了生死,把他的处世的道理和学问这样的外形刑具都帮他解脱了?”
无趾曰“天之刑,安可解”。
孔子真的是在受天之刑吗?其实孔子是得了道的人,这一切他也懂,在那个乱世中,他周游列国,讲四书五经,弘法传道,这其中的困苦他是了然于心。他的仁义之政哪个君王真的愿意实行呢?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明明知道乱世救不了,他还是要救,这是最高的德行。孔子是有圣人之才,他安之若命,在乱世里做他能做的事,这是有仁心的人自然而然而为之。可虚名成了他的负担,成了他的刑。
我们每个人与万物一道,生于天地间。本来我们不受情绪心理和七情六欲的影响,本可与天地同寿,可生而为人,又注定劳我以生。就好像一个牢笼。做人就好像坐牢,从小婴儿不懂这个世界,慢慢学会了喜怒哀乐,再到怨憎会求不得。牢笼慢慢累加。于是我们活的越来越不自在,被捆绑的越来越紧。
求道,求解脱,求逍遥,可牢期未满时,这刑我们只有安之若命,向内求的清净,就像内心有片镜湖,清澈宁静,所有的烦恼都是水里的尘埃,入定时,尘埃浑浊着湖水,可只有它们沉淀了,我们才得以看清眼前湖水中的境,看到我们的牢笼,看到是走出的前提。
湖水沉淀需要过程,这就像我们的牢笼是有刑期的,刑期满时,湖水水波不兴,清澈明朗,透过它我们会靠近道体,或者说靠近我们生命的真相。
愿我们刑期刚刚好,自然而然在虚空中求得一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