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骨朵网络影视
作者:蔡小马
韩庚又“炸”了。
以前看韩庚,觉得是个秀气乖巧的大男孩,彬彬有礼的,谁知从回国之后,一路炸了十几年。
从节目罢录、耍大牌、唱片封面争议这些与业务相关的,到卖手机、偷电脑、欺负同学、捉弄柳岩这些与业务无关的,每一次韩庚的“炸”,都让人猝不及防。
而韩庚最近的这次“炸”,有点凶残。
在《圆桌派》的最新一期里,韩庚作为嘉宾,和其他嘉宾一起聊了关于“偶像产业”的话题。
谁知,以偶像出道的韩庚,居然说出了一系列惊人的言论:
“去韩国之前我对艺人、歌手、韩流这些是不感兴趣的。”
“我变成了粉丝心中的一个小宠物。”
“不能让粉丝很多的一些东西来绑架你的人生。”
“你说我在30岁,我还是在组合里蹦蹦跳跳吗?”
“(偶像是)长得又好看,会跳,粉粉嫩嫩的,然后就有了一大帮粉丝。”
这一番言论,让韩庚挥舞的利剑精准的刺进了三类人的心脏。
首先是日韩超过30岁甚至40岁还在当偶像的艺人们心头一颤:我还打算把偶像当成一辈子的职业呢,对不起打扰了!
然后是曾经粉过super junior的粉丝们:所以当初说爱我们都是假的咯?是嫌弃我们咯?
最后是一路以来从未放弃过韩庚的粉丝们:要我们买唱片买手机买电影票的时候就叫人家“小甜甜”,今夜我们都是“牛夫人”。
其实韩庚人设崩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粉丝们都选择性的无视,也算是忠心耿耿了。
无奈韩庚本人不是太坚定,从偶像变音乐人,再从音乐人变演员,现在时不时还要当个导师,未来还想主攻偶像产业,可见是一个非常具有“狗熊掰玉米”精神的人。
面对偶像的人设崩塌,或者说真相毕露,我们可以把韩庚放在一边,先聊一聊偶像产业和粉丝经济。
日式养成+韩式管理=中式偶像
对于中国人来说,第一批引发全国风潮的偶像,可以追溯到1988年的“小虎队”。
然而,小虎队的走红也是一次偶然。
当时台湾有一档综艺节目叫做《青春大对抗》,主持人是三个女生的组合,叫“小猫队”,为了给三个女主持找三个男助理,从而招聘了“小虎队”。三人从助理打杂开始,结果却一炮而红,成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PS:小猫队的三个成员分别是:曹琳、吴佩瑜和徐若瑄。)
而小猫队这样的组合又是怎么来的呢?
来源于日本。
日本的偶像产业,大概从1940年代就开始了。
明日待子,昭和时期的招牌明星,日本的第一个偶像。
发展到80年代,1985年出道的“小猫俱乐部”被视为日本娱乐圈的一个奇迹,爆红全国,并拿下诸多音乐榜单的冠军位置,唱片销售量一度打破各项记录。台湾的“小猫队”就是对“小猫俱乐部”的模仿。
但这支组合因为缺乏妥善管理,后期团队内部斗争不断,便迅速解散。[]从此日本的偶像产业进入了近十年的冰河时期,一直到1995年的speed组合出现,才又浮现生机。
之后日本的偶像产业进入了健康发展时期,一路产出无数偶像团体和个人,并形成了非常顺畅的“偶像产业”到“粉丝经济”的转换,在偶像打造、管理、输出和粉丝的培养、消费上都做到了良好的运作。
我国的偶像产业起步较晚,大概是从第一批韩流华人明星回国开始的。
1997年左右,第一批韩流热到中国,中国的娱乐圈开始有了做类似日韩的偶像的计划。
差不多也是韩庚回国那会,国内一支看上去就是模仿韩国的组合出道,他们的名字叫“至上励合”。
从名字到人设再到舞台风格,至上励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套上了韩国偶像皮囊的中国组合。
但是,即便是这样拙劣的模仿,也让至上励合小火了一段时间。
不过我国至今唯一打造成功的偶像组合是TFboys,他们的运营模式,更像是日本“杰尼斯”的风格。
反观日本,在进入2000年后,把偶像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做出了全世界第一支由粉丝“养成”的偶像团体----AKB48。
而韩国在几代偶像培养中逐渐摸到了门道,甚至直接把偶像的成立过程做成真人秀节目,从选拔期间就开始培养粉丝。
很有意思的一个巧合:日本的当红偶像是女团,韩国的当红偶像是男团,而中国的当红偶像是小孩儿。
如今正热门的《偶像练习生》,正是结合了韩国的偶像真人秀+日本的偶像养成而诞生的节目。它和节目里练习生的走红,或许将是未开中国偶像产业寻求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偶像产业看似热门,实则千疮百孔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光鲜亮丽的偶像,拥有优于常人的外表,穿着时尚精致的服装。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在节目里卖卖萌、说说笑话,就有大把的收入到手,让人羡慕不已。
但事实上,当一名偶像,就像行走在万丈深渊间的钢索上,同时要承担来自内外两方的压力,才可以艰难的生存。
纵观日本娱乐业的发展史,偶像其实是因为娱乐产业发展迅速,趋于成熟之后,为了消耗过盛的产能,而诞生的一项职业。
早年日本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稳固了本国的产业后,又进行了文化输出,让娱乐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然而,伴随着日本国家经济的繁荣,民众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仅仅靠电影、电视剧、唱片的发行,已经不足以满足溢出的需求了。
这个时候,偶像产业应运而生。
但不同于专业的电影人或者音乐人或者艺术家们,偶像在这些文娱产业中,顶多算一个“参与者”。
比如说影视方面,有专门针对粉丝的“偶像剧”和“偶像电影”,主演通常是一个主打的偶像,或者几个主打的偶像团体。
在音乐方面,偶像也走的是轻快、欢乐、酷炫、成人芭乐等路线,主要方便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很少会参与创作,也不会去走艺术性很强的路线。
更多的时候,偶像们会出现在综艺节目、商业演出、专属剧团和粉丝见面会里,这些环境更容易展现偶像的特质,发挥他们的魅力,满足自家粉丝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粉丝。
日本花了30年摸清了偶像的模式,韩国则在日本的基础上,花了10年时间。
H.O.T组合算是韩国偶像的始祖,在促成H.O.T重组的《无限挑战》中,成员们提到,当年出道的时候,没人知道该做什么,都是在尝试。
看现如今的韩国男团,在人设及功能分配上,多少都能看到H.O.T的影子。
有一些套路,无论用多少次,都会有用,这就是经验的传承。
偶像就是如此,它并不高级,但有存在的必要。用书来形容的话,就是有的文学名著可以流芳百世,但网络小说却有大量的受众群体。
偶像是娱乐产业成熟后为了消耗过盛产能而诞生的,所以在我国,偶像很难成功。因为我国的娱乐产业并不发达。
虽然我们有了50亿票房的电影,有了500亿点击的电视剧,有了一天卖100万张的数字专辑,但我们的娱乐产业仍然是不发达的。
以上的数据都是结果,而一个产业如果只看结果,那就只能看到泡沫。
最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创造力很低。
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娱乐业的黄金年代。但香港加台湾一共才多少个艺人,仅仅歌手出唱片,词曲创作人的创作产能都跟不上,但是唱片公司有钱,于是去日本买版权,造成了大规模翻唱的局面。
如今内地经济崛起,但是教育却跟不上,导致在艺术上的创作更加的捉襟见肘。
于是我们的电影、电视剧、音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够饱和。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问:为什么日韩的小鲜肉演技比我们国家的小鲜肉演技好那么多?
因为日韩有足够多的影视剧给小鲜肉们去尝试,有各种角色去演绎、去磨练,演的多了,总有一个角色可以和演员产生共鸣,让你觉得他有演技。
而我国的小鲜肉只有两种角色:酷炫狂拽霸道总裁,和,天真可爱市井小男人。
各路小鲜肉挤破了头也要参演每年屈指可数的“大制作”,不管作品质量到底过不过硬,也不管自己的能力足不足够。而且不止小鲜肉就这两种角色,连中年男人都来抓着这俩角色分一杯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偶像都快要跟不上市场的脚步了。
眼见着韩国日本的偶像们在综艺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我国也紧跟脚步走综艺路线。
然而,综艺更是一种吃本土文化的东西,即便是买了版权,如果做不到合适的本土化,也就是照猫画虎般的拙劣。
看别人有个老好人人设,自己也加个老好人;看别人有肌肉男,自己也加个肌肉男;看别人有周一情侣,自己也加个周五情侣。
结果呢,就是培养了一堆电视机前的福尔摩斯,以秒为单位的侦查偶像们在节目里的糟烂表演。
资本方看着大量的粉丝手里握着真金白银,一分钟也不愿意耽误,拼了命的给偶像制造表演机会,美其名曰“开拓娱乐产业新道路”,其实就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强行创造畸形产业形态,给偶像挖坑跳,粉丝则付着钱埋了自家偶像。
某位从韩国回来的中国偶像,前期扬言自己喜欢演戏,为了梦想而脱离韩国公司。
主演了几部戏,几乎部部都辣眼睛,于是退而求其次,开始走综艺咖路线,试图建立邻家大男孩的形象。
无奈收视率也上不去,还不断的泄露自己业务能力不行的事实,恰好网络综艺兴起,于是又跑去当了导师。
机缘巧合立住了嘻哈音乐人的地位,于是又开始卖“从小在外国长大所以有着嘻哈的灵魂”的人设,专辑都找国外知名大咖打造,几乎照搬黑人音乐的套路。
可见在市场经济下,偶像也得飞速的“成长”,这成长速度害的粉丝们在网上到处跟人吵架,为自己的偶像找出一个又一个神奇的理由开解。
粉丝过剩的消费能力,让资本方舍不得慢下脚步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偶像产业帝国,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办法“吸金”。
为了打造偶像,都不知道从哪里捞来了一票人,生拉硬拽的给立起了人设,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崩塌。
偶像从来都不是个像样偶像,但粉丝却始终是那样的粉丝。
恐怕很多资本方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偶像的本质是什么。
偶像的本质,是“人格魅力”
在娱乐圈,偶像更多的是一种“角色”,他的使命是“造梦”和“追梦”,他的才艺是他让自身趋近于优秀的一种手段。
这种偶像的正面作用,是给普通人做梦的权利。
专业的电影人或者音乐人会给观众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在观众看来,都是“天才”才能完成的难度极大的任务,因此有了一种距离感。
而偶像就是普通人,就像是观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偶像有着令人敬佩的性格和精神,首先是观众的精神领袖,其次才是对才艺的追求。
日本的偶像多种多样,有演员,有歌手,有声优,有主持人,还有作家。
AKB里的指原莉乃,长相普通,才艺一般,性格有些懒散,也没有远大的目标,却因为坚强的个性和爽朗的性格,让粉丝们“仿佛看到了奋斗中的自己”,收获了大量人气,并获得了AKB总选的三连霸。
有的偶像到了四、五十岁,仍然是偶像身份,仍然会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在节目里搞笑卖萌。
因为他们明白,“人格魅力”才是偶像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目前的娱乐行业,充满了对功利和金钱的角逐,这些对于文艺创作来说,不算是很坏的情况。
但是对于初衷就是“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的偶像来说,这种太过梦幻的设定,终究不适合目前国内的环境。
《偶像练习生》无论花多少精力去塑造这些偶像的人设,花多少钱去打造他们的外形和表演,都始终在描绘一个华丽的外壳,却没办法去装点他们的灵魂。
没有足够多和足够优秀的影视、音乐、综艺作品去展现偶像的优质,消耗的就只有偶像的包装人设。
当包装出来的形象和这些偶像们的真实性格越来越割裂,逐渐露出本性的棱角和现实摩擦的时候,粉丝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伴随自己成长的偶像逐渐人设崩塌和糊掉。
《演员的诞生》中,章子怡问年轻演员们:你们相信自己的角色吗?
我也希望偶像们可以真心实意的问自己一句:你们相信自己是偶像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