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答案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所谓刻意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类问题不停地记忆。恰恰相反,刻意练习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充满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这些理性思考往往是按照“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展开的。这简直就是训练发现临界知识和对临界知识在不同场景中应用的天然训练场+高考习题集(黄冈卷)。所以,有类似《精英日课》这样的外部资源支持我们学习临界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的持续练习
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这个本质上进行探索,努力的过程就事倍功半。只有抓住问题表征进行练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
我们总觉得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条捷径,殊不知,外表看起来的光鲜,背后都是持续刻意的练习。过去几年来,作者每天坚持1-3小时的反思晨修,再加上每天高强度的思考和阅读,才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看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容易直指要害,反思问题才能让别人觉得深刻。认知能力提升的背后,偷不得一点懒。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无非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上文提到了很多临界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场景;实际上,掌握临界知识,对提升我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更重要。
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反思。
在我们面对复杂的情况、本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时候在,这种应激的反应方式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反应,丧失了全面思考的能力,而这种对单个事件本身做出反应的方式,进一步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决策,逐步促使我们形成了单因果的思考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里。
与应激性反应相对应的是结构性反应。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结构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心态,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单因果思考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而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预见性认知的资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