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德国的时候,我是孤身一人,如何解决一日三餐,成了问题,午餐和早餐可以对付。晚餐我可不想凑合,回到家一个人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就自己做饭款待自己吧。
初到德国那会,去超市一看,一根黄瓜0.69欧元,2-3个青椒1欧元,差不多按照当时汇率合7-10块人民币,太贵了!别的也不会做,基本上主要做黄瓜炒肉丝,青椒炒肉丝,胡萝卜炒肉丁,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要不就去亚洲超市买速冻饺子,隔两周,我会买来肉馅,自制北京炸酱面,别说,朋友们还是很捧场的。但是对于爱吃的我来说,手艺欠佳,很少尝试新的菜式,所以每次回国都大快朵颐,似乎补尝被亏待了几个月的胃。
然而,太太到德国与我团聚后,我的生活即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我的早餐很简单,面包,咖啡或者果汁即可。午餐呢,一般是冷食,三明治或者面包夹肉,有时候我会选择德式烤肠,配个小面包,中午有时候会回家,太太做一些简单的面条,炒饭之类的。
德国人和中国人相反,午饭会吃的稍微正式一点,一般都是热的,晚餐反而是冷食,面包或者三明治,在家吃饭的话,基本都是这个规律。当然有社交的不一样,去餐馆点西式的几道菜。
中国人嘛,正好相反,午餐可以将就,下班回家,晚餐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太太来德国以后,学会了炒菜,比如肉炒黄瓜,青椒,醋溜白菜,酸辣土豆丝,也会炖五花肉,或者煎西式的牛排配德国地产的鲜笋。毕竟有个中国胃,经常想吃火锅,水煮鱼之类的,我们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德国的超市有很多冷冻食品,产自北海的各式鱼类产品非常丰富,经过处理的鱼块很适合做水煮鱼,国内带来的底料不够吃了,就去亚洲超市买一些泰式的作料,自制底料,效果出奇的好。
德国的超市绿叶菜不多,但是生菜和菠菜,包括白菜倒很容易买到,那些年火锅的主要配菜就靠它们。德国的超市很难买到下水,排骨一类的的东西,东打听,西打听,才知道在土耳其人聚居区有个大超市居然有卖的,第一次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超市很大,不过买到了德国人不爱吃的肘子,排骨,猪蹄,猪肝,这下子食材算是全了。
柏林的中国超市,其实都是亚洲超市,基本上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的主要酱料,咸菜,快餐食品,甚至来自这些国家的饮料也可以买到,几个超市比较分散,太太经常光顾,不断地买回来各种调味品或者酱料自己动手尝试各个国家的菜式。比如,土耳其大米,碎,硬,不容易蒸熟,即便是熟的,吃起来也不如中国的东北大米或者泰国香米软糯,好吃,所以如果做中式饭菜,配土耳其大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配上肉丁,黄瓜丁,胡萝卜丁等炒着吃口感就会好得多,太太也是在摸索中不断调整菜谱。
终究适合中国菜的品类不多,太太就中西结合,自创菜谱,没想到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比如,德式的速冻肉丸子,她会放一些土豆,胡萝卜炖了吃,这个既符合了东方口味,又解决了食材短缺的问题。
让我难忘的是,太太在语言学校结识了韩国留学生姑娘,她居然按照人家用德语写下来的制作工序,自己采购辣椒,酱料,白菜,蒜,白糖等,自制起韩式辣白菜和白萝卜。此外,还有韩式饭团,酱汤,不夸张的说,她的手艺不比韩国人差,简直是天才!其实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韩国人,在海外,都会怀念自己的饮食,既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也是对于家乡的一种怀念。好笑的是,韩国姑娘很热情,还要传授寿司的做法,太太问寿司不是日本的做法吗?韩国姑娘一本正经的纠正,寿司是韩国人发明的!反正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太太也懒得和她争了。
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烤箱,但是我们开始不会用,毕竟没这个习惯,后来太太自己研究,去超市买了各种面粉,辅料,自制起面点了。别说,口味真心不错。柏林的那些日子,太太做的点心,对我来说相当于北京的“稻香村”啊!
2008年9月15日,太太于中秋节当天飞来德国与我团聚,父亲手书了一首打油诗,拍照让太太带给我,也带来了父亲的一片深情。
太太当地时间下午四点到达柏林泰格尔机场,到家才六点多,马不停蹄,太太下厨做饭,那晚的饭菜很香,月亮很圆。
有太太的陪伴,日子过得很幸福,她天天用心地烹调每一道菜,悉心照料我的日常生活。晚上,会去附近的体育场竞走健身,周末,会去附近的绿森林散步,去尼古拉斯湖或者婉湖畅游,暑期去挪威的森林旅行,也会在圣诞夜的哥本哈根躲在咖啡馆里取暖,忘不了北海白垩岩沙滩留下的脚印,更会记得牛津双人自行车的小城之旅.......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美食和谈谈情说说爱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
http://www.jianshu.com/p/b98a8300b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