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58天
原文阅读: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离得远远的了。”
启发思考:
前边《公冶长篇》里,孔子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他们二人做到了看得开、放得下,所以心里的怨气少。而本章的“怨”字的意思,是指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里“躬自厚”后面省略了一个“责”字,厚责己,薄责人。也就是说,多做自我批评,少责怪别人,就不容易遭到怨恨。孔子这里强调君子以责人之心责己。总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反思自己,自己修身改过进步就快了。当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保持和谐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准则。如果大家都能这样,相互理解,不仅能远离抱怨,更能相互尊重,和悦共处。
说到抱怨,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行为,也都或多或少体验过怨恨的情绪。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抱怨往往会扭曲、减弱,甚至摧毁幸福快乐的感受。当互相抱怨时,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优点上,这会使人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
关于抱怨,最大的误会就是:人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然而,事实上,当一个人向别人抱怨的时候,其实是在认定对方会做他所抱怨的这件事情,而对方往往更可能会重复这种使你产生抱怨的行为。
为什么人们会有抱怨的情绪呢?简单地说,就是现实与期待不符引起的落差。有人说,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我对他人的期望,二是他人对我的期望。所有的怨恨,都来源于自己对别人的要求。如果把这两个期望都放下了,只对自己有要求,对别人全都零期望,就没有怨恨了。修身进步最快的方法,大概就是放弃要求别人,把自己平时要求别人的话全部用来要求自己。
不过,对一般人而言,对别人很难做到零期望,可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抱怨的情绪。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抱怨似乎是一种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但如果我们好好利用,这些“负面情绪”反而是一种很好的提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就给出了调节不良情绪、建立正确思维方式的四个步骤:第一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不良的情绪出现。第二步,审视自己的想法,从三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和当下关系的角度。第三步,反思如何来对抗不良情绪。第四步,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才是更好的选择?找到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行动,去改善,然后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事情的结果。通过改良自己的“抱怨”,自己能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真正想法是什么样,不会单纯被情绪牵着。如果让别人愿意接受,并且让人愿意改变,也算是“有效抱怨”的表达。如果达不成,自己就接受这个结果,不要太过执着。
2009年开始,一本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不抱怨的世界》畅销全球80多个国家。作者威尔 鲍温牧师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它用一只手环向人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据不完全统计,该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与了“不抱怨”活动,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个国家。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联合美国NBC电视台发起的“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投票中,它仅次于《圣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推荐这本书时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不抱怨的世界”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我们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