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参加豆瓣活动而写的书评,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
一
严格来说,王晋康老师的这本书不应该归为科幻,如果抱着这种期待的读者,难免会伤心。更准确的说来,这本书应该归为技术惊悚这个分类。如果对这个类别不熟悉,那么想象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刚果惊魂》、丹布朗的《数字城堡》《骗局》,对于这个类型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王晋康的这本书,故事线同样如此。某个邪恶组织拥有了一项令人惊恐的计划,在美国和日本两地上演了911式的病毒恐怖袭击。然而在中国的几位科学家,利用既有的技术迅速、高效的制止了这次攻击。当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二
从故事上面来看,这部书的分裂尤其严重。在恐怖分子一方面的故事线非常清晰,就是憋着劲要干坏事。两次恐怖袭击策划,尤其是第一次在美国的袭击。王晋康设计的尤其有意思。姑且不去思考该行动影响范围和声势之间的不匹配,但是落实到小说里面,确实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日本的恐怖袭击,则是显得略微有些流俗,涉及其中的无辜者,则显得太过弱智,没有第一次袭击中的人物来的真实。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两次袭击撑起了故事的主线。也是书中最有看头的地方。
但是,王晋康显然不满足于单单的写一个这种007式的冒险故事,对于科学的态度必须鲜明的表达出来。这也就有了这本书第二条线索。
三
这个第二条线索,其实才是本书的主线所在。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得出,篇幅也说明了问题,这才是王晋康真正希望表达的内容。而前面所说的恐怖袭击的线索,仅仅是为了引出这条线,仅仅是让这条线的发展显得不那么突兀。但就是王晋康的这种想法,将整本书分裂的非常厉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是要表达一种观点,尤其是像书中所运用极端方式才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观点,毫无疑问,所涉及的伦理讨论必然是非常有争议的,论辩双方也都是有着针锋相对的充分理由的。但就是在这种思维交战的方面,王晋康仅仅是顾着表达,没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讨论主人公所秉持的观点。这种拉偏架的结果就是,明明是很不为世人所理解的观念,明明是很极端的观念,人们反而一下子接受了,一下子认同了。那如果这样,他们采用的极端方式又何必呢?这点在逻辑上完全就说不同。
造成这种后果的可能就是,王晋康对于自己的观点太着迷了,他不愿意更多的去削弱他,或者他不知道如果给予双方同样的篇幅和体量,如何更加可行的推行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个猜测属实的话,那就只能归咎于王晋康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欠缺。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王晋康在文章中推崇的理念,在现实中并不是被人所遗忘,而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实施,更多是因为技术和经济原因,完全没有上升到三观的层面。
因为主线在逻辑上的孱弱,就限定了本书的价值。
四
换作是我,也许没有野心和宏愿去阐述自己的科学观。会将最大的精力放在恐怖袭击的实施与反应之上,会写一本更加中规中矩的科幻惊悚小说。而像是本书这种,既没有科幻惊悚的刺激流畅,有缺少了思辨小说的冲击深邃,高不成低不就,则显得太可惜了。
另外,本书原来的名字是《十字》,现在是《四级恐慌》。相比较起来,显然前者更加能体现王晋康的企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