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杭州接近傍晚了。
入住酒店后,打开窗子,从23层的房间向外望去,眼前这一条大河就是京杭大运河了。
河边的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几个广场舞方阵的音乐搅和到一起,在高处听起来,欢快中有些混乱、嘈杂。广场近河处是一座桥,横跨运河。桥北的河面上,一条条满载的驳船首尾相接,排成了一字长蛇阵,正准备进入杭州。倏忽间,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入夜前,在每个城市的市郊路口,都有准备进入市内建筑工地的重卡,也是这样排着长队。
彼时,我还不知道这座桥就是拱宸桥。
临睡前,翻看了一本酒店的赠阅读物——文学生活读本《拱宸》。于是,我想那座桥应该就是拱宸桥了。
第二天早起晨练,就去了运河边,实地验证了我的猜测。
拱宸桥,是一座石结构三孔桥,中间一个大圆,两侧对称两个小圆。据说,京杭大运河上现存七座古桥,拱宸桥是其中最高最长的一座古桥。桥高十余米,宽六米,长近百米。拱宸桥的名字很有文化底蕴。宸,是指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拱,就是拱手、拱合,桥的造型就像古人拱手一样,对沿着大运河南巡的帝王,表达出足够的恭迎和敬意。
拱宸桥的东岸是大运河文化广场,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前是早起太极拳练家的天地,男女老壮,习练者众。间或有一两支太极剑、太极扇的队伍,一招一式,足见功力。看得出杭州人对太极拳的喜爱,和生活的富庶祥和。
走上拱宸桥,历经380多年风风雨雨的拱宸桥牢固坚实。桥面由一块块石板铺成,纵向均匀地划出了三条步道,中间坡道,两侧石阶。每天人来人往,石板被踩踏得有些光滑。上到拱宸桥的高处,石桥栏很低,还不及成年人的膝盖。桥栏处小憩着几位老人,脚边放着菜篮,轻声细语地聊着家长里短,应该是逛菜市场回来在歇脚。如此祥和温馨的环境,你很难想象,在清朝同治年间,桥心曾被太平军筑为堡垒,刀枪交集,炮火纷飞,抗衡左宗棠湘军的进攻。
就是这样一座古桥,历经战火洗劫,岁月沧桑,几度濒临倒塌,几度筹资重建,才使得我们今天依然得见如此温婉、漂亮的拱宸桥。
拱宸桥下,船只往返,紧张忙碌。看着一艘艘驳船或客船小心翼翼地驶过桥洞,忽然发现保护桥桩的桥墩上懒洋洋地趴着一对石雕神兽,到另一侧向桥下一看,也有同样的一对。粗看,神兽长着鳄鱼一样的身体、尾巴、爪子,却长着一个很牛的龙头。这是什么呀?放在这儿干什么?带着疑问,过桥请教了闲坐的几位老人,却因为口音和方言的问题,听来不得要领。只得又上网查找了一下,开始查到的是“趴蝮”,没搞明白。反复查找才知道神兽的名字叫“八夏”(两个字都有虫字旁,字库里查不到,音“八夏”),是龙生九子之一,主管防汛治水,镇河妖,保太平。听说也是最近才把神兽配置到位,因为有一段时间,桥墩被驳船撞了几次,把神兽碰到了河里,很长时间,站岗放哨的只剩一只神兽了。
走过桥来,发现拱宸桥的西岸有着和东岸完全不同的景致。东岸高楼林立,而西岸则保留了一片片低矮的建筑物,原先国营棉纺织厂的库房改造成了中国刀、剪、剑、扇博物馆和手工艺体验馆,靠水一侧的埠头存有过往的影子,在胡同里转转,惊奇地发现在这儿竟同时保存着四合院民居、民国的里弄、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和八十年代的特色筒子楼,简直成了近代中国民居的博物馆。
西岸拱宸桥头有一处张大仙庙。庙不算大,但光绪帝敇封的“张大真人”名头很响。清早,庙门打开,还无香客,只有两位道长在洒扫庭除。说是庙,按世俗的理解这是一处道观,供奉着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长和一只神鹰。认真地读了碑记,才知道这位老道长正是张大真人,他医术精湛,济世救人。因救一位在拱宸桥上落水的女子,沉溺水中,后被一只神鹰叼其发髻拽起,升天而去。当地士绅感念其妙手仁心,上表请封,建庙祭祀,被地方上尊为大运河第一仙。
心里想着张大真人的故事,从桥西返回,刚刚走下桥,恰好看到了这样一幕。一对母女推着轮椅停在桥下,看样子是要搀扶轮椅上行动不便的爸爸走过桥去。这时,广场上正在执勤的一位40多岁的保安快步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解下制服腰带,来到轮椅前弯下腰去,“别着急,我背你过去”,“不麻烦您,谢谢了。我们扶他过去,他能慢慢走,也让他锻炼锻炼。”母女俩忙着回应道。
刚到杭州的我,本来对杭州机动车自觉礼让行人的行为大加赞赏,看到了这一幕,更加深了我对杭州民风民情的由衷赞誉。
杭州,一座令人艳羡的历史名城和现代都市。
杭州,风景好,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