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原句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原句译文
19.10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19.11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蝓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9.12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谁先传道?谁后疲倦?就好比草木一样,是以细节入手来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19.13 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19.14 子游说:“居丧充分表达了哀思也就可以了。”
19.15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19.16 曾子曰:“仪表堂堂的子张啊,很难和他一起做到仁。”
19.17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会自动地充分表露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我的感悟
19.10 这则讲一个人对下首先要取得大家的信任,然后才能让他们做事情。如果没有取得信任,让别人做事,人家就会认为你在役使他。对上对自己领导,取得信任后才能给领导提建议,否则领导就认为你在诽谤他。另外获得信任后让别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很重要。要具备批评性思维。
19.11 这则是子夏的说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或他人显得不太现实和理性。子夏提供了一个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那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它强调了一个人的大局观念,能够分清事情的主次。当然,细节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够主次兼顾、大德小德都考虑到,自然是很好的。但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毕竟有限,又或是在两者无法兼顾时,就需要我们把握大的原则,不拘小节了。
19.12 这则讲子游评论子夏的学生,子夏不认同。我也认为洒扫应对是最重要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19.13 这则讲了当官有余力要去学习,学习有余力要去做官。
19.14 这句话承接了宰予守丧三年太长的话题,看来这成了一个大家都共同探讨的话题。子游就表达了丧能表达出来自己的哀伤就成。我还是很赞成子游的看法的。
19.15-16 这两则子游和曾子都评价了子张。子游认为子张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但还达不到仁;曾子认为子张长得仪表堂堂,夸他很厉害。
19.17这则讲了曾子到夫子那儿听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很难释放自己,而被要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控制和压抑对我们并不好。压抑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其积极作用,比如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维系当时情境的关系和谐,逃避冲突和矛盾等。但压抑也会给身心带来伤害,过分压抑自己,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状态,在身体上会表现出某些不良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暴饮暴食、肠胃不适等。因而,我们需要合理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学会放松,不可让自己处于一个长期的压抑状态。《中庸》里提到“发而皆中节”,提到对情绪进行合理地控制与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