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暖小轩
小时候,每到过年妈妈都要给我们蒸花馍馍,所谓花馍馍就是把蒸馒头的面蒸成各种花样。妈妈最拿手的有羊啊,猪啊,鱼啊,蛇啊,刺猬啊,还有梅花,莲花,马蹄莲,当然少不了大元宝。蒸好后还要趁热点上红点儿。而我们早就等在锅边,等着欣赏这场“动物”和“花朵”的聚会,当然也是等着解解馋。
一锅热气腾腾的花馍馍出锅啦,妈妈熟练地把它们平铺着摆到案板上,经过几秒钟的端详,妈妈迅速把品相周正的放到一边,而哪些略有瑕疵的“残次品”,则放进平时放馒头的叵箩里,对我们说:“先吃这些,那边的放到过年吃。”慢慢的“过年”在我心里竟然莫名地生出了几分神圣感,因为所有最好的东西都要放到过年才拿出来。
这种神圣感陪伴着我走过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后来妈妈走了,我再也吃不上妈妈蒸的花馍馍。再后来生活好了,天天都像过年,对于过年的神圣感也渐渐淡化。现在衣食无忧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们那样等在锅边……他们甚至厌倦了过年,觉得过年打乱了他们的生活。
新年将至,为了制造年味儿,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为我的孩子蒸了花馍馍。虽然我手艺还差妈妈很远,但当宝贝说:“这么好看的馍馍怎么舍得吃啊!”心中一下子五味杂陈,眼眶湿润了。因为当年那个守在锅边的孩子也对她的妈妈说过同样的话。我知道我没能从妈妈那里学来蒸花馍馍的手艺,至少已经把妈妈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