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心理理论的出发点
大家好,这次我们来谈一下更一般性的描述人的行动的理论,或者说心理理论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快速进入状态,不如开始思考几个问题。
你觉得现在心理学的发展是其理所应当的形态吗?作为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题却很少有人有系统的理解是正常的吗?研究心理学的人说不清心理学是什么是合理的吗?心理学是否已发展完善无事可做只剩修修补补了吗?
这种问题还能举出大把,当然从我的角度是明知故问,单纯用来引导思维的。不过如果你接受了当前心理学极为不合理的事实,便踏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改变这无可救药的现实的第一步。
关于人自身的理论在基础教育中没有显式的出现,从知识体系构成的角度看是匪夷所思的
当有了前面的铺垫,解决这个问题便不是无从下手的了。我们的目的无非是构造一种特定的理论,同其他科学或非科学的理论类似,这种理论需要从一些简单的概念出发构成解释复杂现实的一般性思维流程。
理论的核心是有限的,从而能够被每个人从零开始学习。描述人行动的理论需要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必要能够为每个人所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指导行动的作用,从而改造人的生活方式这一现实。
信息对行动的影响方式,最简单的可以想到条件反射,但如果不能进行逻辑化的抽象体系构建,便无法真正用来分析和处理复杂的问题,而所有知识理论本身,都是信息结构影响人的行动的实例。
1.分析与理解,思维与干预
心理学与生理学的不同在于其干涉现实的方式不同,所以需要的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理论体系,同时体系之间具有相应的联系或转换方式。心理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符号信息对人的行动,包含思维情绪或身体感受等的影响或作用方式。
当然,无论生理学看起来如何真实,本质也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知识结构,真实是通过认识得到的,而不是通过盲信获取的
从容易理解的角度可以考虑最近流行的ai绘画,ai程序根据单词或描述生成大量匹配要求的画面。算法和模型可以看成是固定的,干涉的方式只有通过命令界面输入标签和参数等。
怎样的标签描述能生成怎样的画面就是直接经验的堆积,但这时还没有形成理论抽象,所以在构造画面的自由性上是有欠缺的。所以对标签描述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相应的概念体系,一些精妙的组合被试验出来,可以迅速的实现分析需求和生成目标的处理流程。
语言干涉是有限要素的组合,尽管不是细致入微的,但掌握正确的大致样貌,对理解问题仍是至关重要的
类似的,要有效的简化和理解人的行为,也需要从分析语言符号开始,不过无论人的思维行动还是语言的调控都拥有着ai无法比拟的巨大潜力,但不变的是我们仍然要建立对人的固有性质的认识。可以做到什么,能够做到什么,有怎样的限制,这既是现实对人的限制,也是思维方式对理论构成方式的限制。
要分析和理解人的心理,思维或行为,首先要考虑人接受了什么信息,或者单纯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人作出了怎样的行动和思考。这些往往以直接的语言描述形式展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做的都是间接的分析。
但是单纯的复述现实是不能实现分析和理解的,自然也不能引入干涉与控制。构建理论所需要的就是在变化中引入不变的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概念与相应关系的选择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我们有必要构建出尽量简洁高效,或者说尽可能合适的分析理解方式。
当我们得到了对人所在的现状进行理解的方法,就可以考虑人被信息干涉或影响的形式。不同的事件或行为在时间轴上依次发生,这也是一个普通的过程分析问题。
尽管人的很多反应或行动是即时进行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较长时间持续的行为对心理系统的稳定状态的影响。这与分析学习过程类似,只是学习过程考察的是知识体系的形成与调整,而心理过程考察的主要是人的心理或行为状态本身的变化。
事实上,分析心理也不能脱离实际发生的事件这些基本的已知,当脱离了这些已知,对问题的观点便变成先入为主的过度演绎,感谢人的形象的强支配性对问题的掩盖
同样,无论是外在的信息输入,还是内在思维对信息的处理,都是以类似的方式对心理施加影响力,可以用效率原理或记忆结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并没有什么不同,要说的话大概比一些复杂的学科知识体系处理起来还要简单。
但这种简单所涉及的多方面的问题是相当混沌的,比如你可以创造大量无意义的性别,并认为其是有意义的。不像很多知识体系有外在现实作为参照,心理的体系可以自己灵活的适配自己构建的模式。
即使是科学时代,我们也很乐于接受魔法世界的设定,并为虚拟的战力和人物形象争论不休,但其中的逻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思维理论的构建
2.一般行为理论
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得到描述心理过程的一般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摆脱心理自己对自己施加的障眼法。当然,你不得不首先选择这种理解心理的方式,即使这可能也是一种障眼法,不过这种方法与之前我们所用的方法是相通的,所以至少可以省不少事,这就是理论信息结构的复用。
关于描述心理现象的一般性方法,除了构建理论基本的要求,还要考虑与具体问题的联系。首先理论的核心要是简洁的容易掌握的,同时能够随着大量现实问题的输入而实现学习式的发展,并保持理论的基本论述不变。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有对心理相关问题的经验式看法,并且当前的心理学与之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心理学不被大多数人所需求的原因。但我们可以思考,人的这些经验是从何而来的,然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对知识体系的过程分析问题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分析心理大多数依靠间接描述,人积累相关的认识大多也是靠间接经验。人所创造的大量精巧的文艺作品就是心理观念的信息源头,与之相当的是各种新闻和讨论。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能区分情节性的发展和现实性的发展,与这些相比,直接互动经验反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逊色不少。
理科的学习事实上只是重复纸面的虚拟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然而却拥有了对现实的理性分析能力,而接触大量现实描述的文科,却拥有更多的感性和一厢情愿
我们对理论的期望往往是其能提供对未来的某种预期,而我们的思维对现实的还原和再现就是另一种情节推动性的创作。所以大量的文艺作品就是良好的时间轴分析素材,而从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也能很容易的过渡到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中。
当掌握了这种理论,所有的现实问题都会成为维持其的营养,每个人都会以类似的方式建立起共通的理论体系,并且像语言交流一样实现相互之间的配合与理解。
一般行为理论实际上就是其他成熟学科中过程分析方法换了一个符号界面,因为我们的物理世界本来就是被各种要素驱动的,只是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应于不同类型的描述方式
3.感官体验与冲突
这种分析的核心就是情节冲突。前面我们已经谈过知识体系冲突,时间过渡冲突,行动支配性也是一种冲突等,这都是衍生关联概念。而情节冲突的特征是,其是一种推动力,决定了接下来会产生怎样的思维作出怎样的行动。
与其他的冲突类似,情节冲突也是可以直接被感官感知到的,虽然可以把这种感知看做另一种启动的行为,但从方便的角度看,对感官形式的二元划分是较为合适的。因此,从各种熟悉的情景时间轴描述作为信息输入的基础,我们可以将认知到的感官体验分成两种,实体性的感官和关联性的感官即冲突感官,这就是描述心理系统运作最基本的模型。
对冲突的独立感知其实很常见,比如音乐中的音程和谐性,或者画面中的偏差和比例,又或者物理系统中的能量变化,例如解决是很明显的音乐术语
冲突的运作方式十分简单,接受的信息制造了冲突,然后做出某种行动从而解决冲突。由于做出某种行动也是一种信息输入,而不做出行动也有可能解决冲突,所以即使原理很简单,也会产生大量复杂的问题。
例如,你发现墙上的画框歪了,从对环境的认知中可以提取冲突,然后形成行为,使你动手去修正画框,从而进入冲突的感官调试状态。当画框摆正了或者至少低于某个阈值,行动停止,心理上得到满意的感受,冲突被解决。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去在意这个歪画框,每天都看着这个歪画框,便会渐渐感受不到冲突,并认为画框歪着也挺好,这也是一种解决。
更进一步,可能画框本来是正的,人会主动把其放歪,从而感受冲突的味道,并最后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事实上你还可以追溯这种行为是源自哪些其他方面传来的冲突,比如内在的甚至可以是空想的冲突。
一般来说对现实环境中的可控冲突进行分析是较为清晰和愉悦的,但是心理问题中有大量激烈的冲突,比如两人打架互搏就会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但在温和的现代生活中,源于心理内部的冲突,基于信息或语言驱动的,甚至能高于前者的等级,以至于毁灭个体的程度,比如信仰崩溃,三观尽毁,难以改变的现实困境等。
大多数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熟练行动,都属于可控冲突的等级,而激烈的冲突往往来自于自然本能,固有的认知破坏,或者反复性的强化与崩坏
尽管如此,对这些冲突的分析方式和解决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很多恶心人的冲突背后可能也仅仅是个空壳,或者是无意识主动造成的。有一个常见的说法,时间可以解决任何心理问题,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负责任的意味在其中。
所以掌握心理理论的目的就是,能够清晰的分析心理状态的演变过程,寻找冲突产生的源头,考虑解决冲突的手段,并通过行为互动使心理状态走上期望的发展路线,而不是在无益的观念堆积中陷入迷信。
心理分析的核心是冲突,如果人没有对冲突的感受,或许就不会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或情感上的反应,但这恰恰让人能够拥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实感
4.人格模型与自我意识
心理相关的很多问题都会产生较强的冲突,这主要是由于其与自身心理和生理的联系的紧密,因而不能简单的看成普通的知识体系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对于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知识体系,每个人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并且对他人的认识和对自身的认识会发生紧密的互动从而相互影响,哪怕这种互动是间接的或虚拟的也是一样。
虚拟人物往往更加符合人对理想形象的向往,而真实的人所具有的的互动性,也蕴含着难以预计的乐趣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尝试画画都是从画人开始的,但由于行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画出来的人肯定是奇形怪状的,很多人往往忍受不了这种与人现实形象的偏离,便选择不再画画从而避免冲突,并将其归结为缺乏才能。
但是如果画的是现实中的无生命物品,即使画的很糟也不会有强烈的不适,这就是因为人的形象与心理的结构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或驱动性。换一个思路,如果先从练习画物体开始,提升了掌控画面的能力,再去画人,便能得到更好的还原度以及可控性,便能在较低的冲突下实现画人行为的稳步推进。
这种间接的调控冲突的方法,是处理很多学习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基本方式。或者说在处理任何心理问题时,都有必要在脑中设置一个衡量冲突等级的量表。
人的许多恐慌,都是熟练度不足的恐慌,这种信息结构的破碎或耗散,甚至会连对自身的把握也变得模糊不清,自我是一种信息结构,但只是一种信息结构吗
人对人这一概念的认知,可以构成一个类似于知识体系的人格模型,这种抽象在各种与人相关的问题中都是适用的。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与身体构成有关的信息,比如身体作出的动作,以及触觉或其他感官,不过基于身体模型的动作控制是最主要的。对身体的认识也包含其视觉形象,例如模仿就是将视觉形象与身体动作相关联。
但对身体的认识本质是抽象的,即使没有视觉,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建立其对身体行动的控制方式,身体通过触觉来补充语言之外的精度。
当建立起基本的人格感官模型后,就可以运用冲突分析法了。例如,从男女身体构成的差异会得到认知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导向具体的想法或行动、某种情绪上的感知、或者直接控制某些生理活动。
人格模型是一个抽象体系,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比如文艺作品中塑造的拥有各种性格和思想的人物,或者现实社会分工带来的各种不同的职业代表。虽然心理学喜欢对人的性格分门别类,但对于了解大量现实人物关系的一般人来说,显然是意义不大的。
因为人格模型只是一个中间抽象层次,对人的理解和分析始终要落实到行为理论之上。人可以根据人格模型创造各种人物形象,不过更多的是用来记忆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这种压缩后的记忆存在由于是结合自身认知创造的,有必要注意其与真实的人的不同,以避免与真实的人互动时产生偏差。
传统心理学热衷于分析性格,或者发明各种描述人格的体系归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接借助熟悉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更易于理解和操作的
从人对人的认知出发,还能得到另一个概念,类似于自我意识或者说认知行为的主体。尽管对自我的认识很多时候也像一个普通的人物一样,但其在心理信息系统中占据的地位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对自我的认识是否只是一种幻象呢,或者是某种超越目前已知的运作方式。不过对于我们构建的理论来说,也只需要或只能考虑其信息结构体系的一方面。例如,自我也是一种知识体系,可以像学习一样通过各种过程方法来调整和发展。
如果代入到前面的网络模型中,自我很明显是向体系发送控制信息的一端,或者说包含了品味喜好或个性。这种体系的形成,既来源于原始信息的输入,也源自于内部信息抽象与分化的重复演绎。而意识是一个关联概念,用来连接自我和现实这两个体系。
想要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考察这个概念出现在什么场合,或者关注其余其他概念的联系,进一步需要结合更多相似的现实体系,然后便会意识到,符号仅仅是符号罢了
5.心理系统的稳定性,环境影响
将现实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我们也可以将心理系统的演变看做一个整体,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以及现实和自我的联系,其实是很相似的,自我和心理系统或许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心理系统的考察,同我们分析各种零散的知识体系,并没有什么不同。你可以看成复合网络结构在不同层次的再现,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是类似的。对于心理系统整体来说,我们主要关注其运行的稳定性,这主要源自于生态学的方法。
讨论具体事件和行为的微观方法,以及讨论系统整体性的宏观方法,是普遍运用于所有成熟学科中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抽象层次性的体现
心理系统的稳定状态可以看成保持不做任何行动,或者做某个特定的行动持续不变。你几乎看了一天小说,这就是稳定的行为。而不稳定的状态就是你做不下当前的事,想要做其他的事,改做其他事后进入稳定状态。或者你虽然在做当前的事,但是却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希望立刻停止下来。从行为的驱动性上来说,可以将对冲突等级的感知作为衡量心理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指标。
当然,特定行动的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系统具有灵活的适应性或可塑性。同知识系统的维持类似,你需要输入纯粹而有序的信息,让系统中包含的噪音被遗忘掉,从而获得高效排他性的行动支配力。也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很容易的上手开始做,并且不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不适。
这种可控性不意味着心理上的麻木,基本上情境性的输入材料可以分为偏情感性的和偏叙述性的,通过调控不同类型的输入信息,就可以将心理的敏感度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并且能够拥有高效的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情感性的内容容易使人变得多愁善感,而叙述性的内容容易使人变得理性冷静,不过除了输入的内容,人也会自发的创造不同倾向性的内容,并被其所影响
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实环境与自我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与人互动的环境,接受信息的环境,在特定知识主题下思考的环境,就像一个多层的洋葱。
一般我们称之为环境的,是因为其对心理会施加持续性的影响。心理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变得只关注环境中的有用信息,而排除无用信息,从而实现高度的专注或心态的平静,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习得并维持的。
不过,环境经常会包含隐含的记忆性,比如你用做手机桌面的图片,在其他地方看到总会有些不同。所以,经常接触不同的环境或者改变环境,可以获得更好的适应性,意识到一些全新的感觉或想法。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心理运行状态,往往可以从排除环境中的不适要素,从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开始。
分析心理需要借助提取特定的要素,对于环境也需要提取和分析其中的要素,我们可以设计人的行动来影响心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环境进行设计
6.心理调控与心理问题
虽然大多数人平时并不关心心理学,但遇到心理问题时,便不关心不行了,一般人习惯用生理疾病的方式理解心理问题。虽然我们分析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生理学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把心理问题归结为生理问题,往往并带不来什么好处,依然是无从下手。我们构建理论的目的,就是获得对特定现实系统的操纵手段,这首先要建立在对其固有特性的理解之上的。
满嘴神经激素药物并不意味着了解心理的运行,甚至不一定了解生理和医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只是宣扬一些理所当然的名词并赋予其不切实际的期望,就像讲述神学一样
语言符号信息是调控心理系统最主要的手段,就像机器的操作界面一样。语言系统只有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控制作用,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于语言系统积累的问题,当语言系统恢复了,心理问题基本就回到可控状态了。
很多人平时会看很多没有营养的文字,但其能够发挥维持语言系统功能的作用,这属于行为的形式意义。心理咨询是常见的用语言影响心理的方式,不过当代入效率原理,就会意识到其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自身的思维和行动所产生的持续影响,往往起到更直接的作用。这种区分与学习过程类似,当然在心理问题的处理上,互动交流有其特有的高支配性优势。
人会自发的选择维持自身心理稳定的行动方式,虽然很多时候这些行动看起来显得怪异或者摸不到头脑,但从心理角度来看又确实是有其调控作用的
典型的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着心理的高冲突状态,令人会尝试任何可能解决这种冲突的行为。关于这种冲突的来源,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模式,某种信息结构会制造冲突,信息结构被心理所记忆,人每天会自动加载特定的信息结构,这就得到了持续性的冲突状态。这种冲突状态也可以按通常的方式解决,比如采取某些行动或放任不管,但往往很难解决的完全。
信息覆盖是最常见的抑制冲突的手段,这取决于信息体系的心理支配性。语言系统和人格模型都是强支配源,当然身体行动也是,但与纯信息手段有所不同。从情节演绎出发,很多人追求观剧的沉浸感,效果是类似的。
对心理问题的调控像一个反向的学习过程,但要依靠正向的学习过程来实现,实施起来大概就是个生理不适加强版的学习过程,之前的思路和分析方法都是适用的。直接对冲突源进行解决也是可能的,有时这种解决更加彻底,但其造成的心理持续影响一般不会立刻消失。
就算能够理解心理的运行,也不意味着能够依靠有限的干预令其向着期望的方向进行,但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的尝试,只要我们能够时刻把握正确的方向
如果我们不明确一个解决的行为方式,从概率上来说就可以是任何方式。对于心理系统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持续性冲突,不同种类的行为对冲突感知的覆盖性是不同的,不完善的解决方式可能加剧心理中存在的冲突。
虽然常见的媒体信息摄入,如画面文字音乐交流都是适用的,不过人的兴趣是自由的,会选择一些奇异的但短时压制效果更好的解决方式。但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冲突源头,并进行理性的分析,这种解决往往是暂时的,并容易形成奇异的观念或习惯。
当然除了信息调控,还有更加简单好用的,就是借助化学物质,比如抽烟喝酒咖啡糖分等。不过如果解决方式不当,容易加剧本来的问题或者制造新的问题,所以从信息调控的观点上看,还是推荐用信息方法来维护和调整运行状态不佳的心理系统。
心理学方法和生理学方法都是不完美和处处受限的,就算将它们结合起来也是一样,但人就是能在这种受限的可能性中找到问题的转机或最佳的选择,这是否只是少数幸运的人的专利呢
7.社会的发展与历史
心理学是个相对较年轻的学科,不如说大多数社会科学都是随着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建立发展起来的。但是很明显,任何与人相关问题的讨论都是自古以来的,心理理论显然不仅应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其他历史时代,并且能从心理的角度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例如心理问题或抑郁症,肯定不是现代才产生或者被发明出来的,不如说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或原始社会,心理问题应当是更严重的。
语言的发展显然增强了人对心理系统的控制力,不会像动物那样应激一下就挂了。语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从而提高社会效率,自然也会被用来规范人的行为并且解决心理问题。道德和法律都是历史悠久的信息集合了,而为了解决心理问题,信仰和宗教的产生便理所当然了。
要解决心理问题,需要构造具有一定心理支配力的知识体系,这些体系往往不得不解释自然中的不可抗力,这就是最原始的信仰。由于人格模型是强支配力感官,所以对神的信仰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了。随着信仰的发展,情景叙述性的神话也被创作出来,在缺乏书面记录手段的古代,人们集中在宗教设施中接受思想的净化,思想同化的人们也更容易相互沟通和生活。
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运行方式,既是客观环境限制下的结果,也是人自身的心理运行方式限制下的结果,思维方式可以脱离生产力吗,或者现代人会在生产力衰退的社会中如何生存
在现代,科学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但科学理论并不是感官友好的,比起把科学演绎的像宗教,更丰富的娱乐方式大概才是人们心理所需求的。近代的书籍、戏剧、音乐会、电影等,人们始终热衷于制造和欣赏文艺产品,不过直到相当近的现代,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短视频、电子游戏等,真正实现了普及到每一个人。
现在人们有丰富的方式娱乐自己,信息的交流和视野开阔之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避免了更多引起心理问题的困境。虽然信息不足造成的心理问题可能很少了,信息过剩也开始制造心理问题了。语言不仅能治愈心理也能攻击心理,为了压制冲突而持续重复性的思维或行动可能会产生信息依赖。总之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基于信息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每个人迫不及待的需求了。
信息是为了构建抽象思维体系所用到的材料,就像数学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转换为适应于特定问题的具体现实,从无意义的符号变为有意义的符号
这次的讲解就到这里,感觉压得有点过,每段的主题都能写本书了吧。如果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总之先多想。心理理论可以看成是一般化的学习理论,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借助心理理论来解决,包括教育或社会各方面的。
从社会的运作来看,每个人都拥有理解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进一步,每个人大概也需要理解和处理社会问题的理论。下篇文章我们谈一下社会理论的基础构成,进而完成上次提过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结构闭链。感谢大家阅读。
科学理论就像连锁快餐店一样,可以在广泛的配布之中保持自身观点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合作与沟通,这也就是让每个人掌握知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