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速度快点,马上就迟到了!”“都十一点了,你还没有洗脸刷牙,磨磨蹭蹭的,每天睡觉这么迟!”在我的家里时常充斥着各种催促孩子的情景。看着孩子不紧不慢的洗漱,而我们又着急出门,感觉和孩子永远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你的,他做他的。实在着急了,就开始发火。孩子对时间的概念也许不太清晰,他们的判断标准是我们训斥时紧迫程度。如果是和风细雨,那么说明时间非常充足;如果是疾声厉色,则是快没有时间了;如果已经发火,那就是超时了……当孩子把我们的表情当做闹钟时,他们将不会自主规划时间,一切都是听从父母指示。
长期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的孩子,每天都是被动地生活。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父母的事情,与他们无关。而父母永远无法让他们真正独立,始终得跟在孩子后面叮嘱。然后就会出现时刻与孩子关于就寝和
在这里可以提供一种方法——让孩子参与制作他们自己的日常惯例表。然后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表格内容一条一条执行,而不再是我们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论。
首先,让孩子们思考自己睡前都需要做什么,列出具体清单,如果有漏掉的,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来提醒孩子补充进去。这个清单包括:收拾玩具;整理书包;洗脸、刷牙、洗脚;准备第二天需要穿的衣物;晚间故事;拥抱;睡前分享等等。也可以是你想和孩子一起做的事。让孩子把这些内容抄写到一张表格里,如果孩子太小的话,可以由家长协助完成。可以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拍点照片,贴在表格里相应项目的后面,这样小一点的孩子看起来更直观。让孩子参与进来的好处是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是由他们自己安排的,提升了他们执行的积极性。然后,把这张表挂在墙上或者其他孩子能看到的地方。这样,每天睡前和早起之后不再由我们来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而是由日常惯例表说了算。我们可以以询问的方式来和孩子互动:“按照你的日常惯例表,你接下来应该要做什么呢?”这个时候孩子会告诉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
当孩子遵从日常惯例表,时间安排的会更合理,晚上选择好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早上不会因为不知道穿什么而哭闹。而孩子前一天晚上收拾好书包,为第二天节省了很多时间,再也不用因为忙乱而丢三落四,做事情也更加顺利一些。
我家孩子一直都是做事慢慢吞吞,早上起床原本时间是足够的,但是他起来之后左转转,右停停,用掉了十分钟,然后我让他去换衣服,她不是擦鼻涕就是翻衣柜,等衣服穿好十分钟又过去了。接着洗脸、刷牙、梳头、穿鞋子、穿外套……本来可以十五分钟完成的事情愣是拖到半个小时。我看着非常头疼,最后只能告诉他:如果由于他时间没安排好而导致迟到无法去科技馆,后果由他自己来承担,我爱莫能助。
我家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制定日常惯例,每天随心所欲,想一出是一出,所以孩子每天起来跟无头苍蝇一样随处乱撞,耽误了很多时间。
但是,制作日常惯例是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非常能干,从而受到鼓励。家长也可以享受轻松愉悦的清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