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中的不统一
(一)家庭内部教育理念不统一
一些存在较大问题的孩子背后,大部分存在着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一方提倡宽松教育,一方提倡严格教育。孩子在其中会很为难,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
此外,祖辈和父母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祖辈宠爱,父母严格。不少孩子在幼托阶段由祖辈带养,到了小学,交还父母来带。两代人的理念冲突让孩子进入小学后,就有些许不适应。
都说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红脸”“白脸”应该只是限于表面,父母双方可以在角色分工上有差别,但双方的教育目标要一致,对于内心的底线要达成共识。父母双方应该配合起来唱好一台戏,这台戏要两个人合作,剧本应该是两个人共同策划好的。
比如,孩子不做作业玩ipad,父亲可能板下脸狠狠批评了孩子一顿,“唱白脸”的母亲则应该和孩子分析,“爸爸今天批评你是有道理的,玩太长时间ipad影响学习,伤眼睛,我建议你要控制一下玩的时间”。父母目标应该是指向一致的,而不是一个允许玩,一个不允许玩,让孩子产生困惑。
“父亲缺位”,父亲忙于工作,育儿全部责任交给母亲,母亲压力很大。
很容易产生几种极端情况:
母亲变成“虎妈”,要把孩子狠狠教育好,以此获得在家庭中的成就感。
母亲对孩子有护短心理,孩子有任何不好,母亲都会包庇袒护,瞒着丈夫,只报喜不报忧。
“父亲缺位”现象不妨从尝试父子阅读入手,逐步改善。
(二)家长和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意见不统一
不少家庭和学校之间对于教育要求不一致,相互又缺少有效沟通,完成双方互相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家校之间的不统一其实也会反应在家庭内部教育之中。
曾经有个孩子,经常发脾气,老师一旦教育他,他脾气会越来越暴躁。最后发现,刚入学时,他父母,外公外婆经常来学校找老师,但是并不是有效沟通。家长一直说孩子怎么怎么好,要求老师对他多关心照顾,还指责老师教育方式不妥当。
因为老师某句话,孩子就发脾气了;因为老师没来收作业,孩子就连续几天不交作业。家长把所有孩子该做而未做到的事情一股脑地怪罪到老师身上。
有一个场景,孩子母亲和班主任的一次交谈中,母亲显得特别强势,一旁孩子则显得傲慢,漠然。
我对这位母亲说:“我不了解事情经过,但从孩子表现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需要加强。”她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转而开始关注孩子自身行为规范的完成。我也安排老师和家长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家校误会逐渐消除。
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父母要共同做好这五件事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有学习能力,习惯培养,兴趣特长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体,相互影响促进,而对于这些方面的培养意识,其实从小在家庭中就应该逐步建立,到了小学阶段继续加强。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希望父母能做到什么?
(一)培养孩子讲规则的意识
首先,父母和孩子都要有规则意识知道这个事能不能做,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学生每天来校读书前,应该在父母引导下,自己完成学习用品的整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天到学校来之前要做什么事情,哪些应该自己完成。即使父母再忙,也要在这一阶段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
(二)让孩子懂得宽容
学校生活里,学生之间有些小打小闹小矛盾,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
(三)让孩子懂得感恩
做父母的应该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感恩你们。
(四)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会坚持
习惯培养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一定要坚持下来才能做好。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多少都会遇到一道道坎。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就要善于帮助孩子突破自身极限,让他有信心,在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再坚持那么一下也许突破了那道瓶颈,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五)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学校的学科教学是有体系的,大多学前补习班是以应试为导向,但学校教育是综合了学生知识,能力,兴趣的培养。
父母应该更多关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着眼于为孩子多报几个辅导班。其实,学校教育好比主食课外兴趣班只是小食,一个孩子成长的好,绝不是靠课外补出来的,而是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提高效率,养成良好习惯,这样的孩子才会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