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对常见的投资和投机方法进行深入探讨,避开流传已久的投资误区,从心态上做好充足的投资准备。今天要讲【价值投资】这一流派,但很多人都会对价投产生这样的疑问:
1.价值投资是自己的菜吗?
2.价值投资就是买了股票死抱不放?
3.价投都是越跌越买、不跌不买吗?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学习:
【价值投资适合谁?】
上一次我们讲过,投入股市的资金,最好是【长线资金】,尤其是对于价值投资,或基于基本面判断的投资者。为什么这么讲?我们首先拿价投最为推崇的贵州茅台讲讲:
即使创造了上市17年上涨120倍的“神话”涨幅,但是茅台在2008年熊市和2012年塑化剂风波导致的两次下跌中,股价都已经腰斩,在2015年的牛市泡沫崩塌中,如果是六月份冲进去的股民,也要承担20%多的损失,在这些下跌的时段,市场上可没有人喊价投回归、A股即将成熟这样的话语,持股者也多是缄默不语,或者干脆弃股割肉。
类似的还有格力,上市21年,涨幅300倍:
格力的K线看起来波动更大,在两次牛转熊的表现与茅台类似,平常“摔一跤”就是15%以上的跌幅,每次摔跤短则一季,长则半年以上,就算能识别出这样的大牛股,没有一颗长持的心,没法与企业“共患难”,最后的涨幅也不可能“齐分享”。很多时候股民可能有长持的“心”但无长持的“力”,突发的生活开销会让持股决策发生变化,所以在入市前,这笔资金就需要有所规划,如果有至少三五年闲置的资金,那通往价投的一扇门就算打开了。
再有一点,也是上次提到过的,千万别抱着拿首付钱挣装修费这样的想法进入股市,对投资收益率要有【合理收益预期】。
股神如巴菲特,长期年化收益率不过25%,这么多年来有三五年战绩超越他的,却也没几个人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与之竞争。我们都听说过短线高手一年上百倍,却很少听说十数年始终有这么高的赚钱效率,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资金量太大的缘故,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情况是,同样的手法过了几个月就失效了,从市场上超额挣到的钱,如果不改变策略,很快还会如数返还给市场。价值投资的方法给了一个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只要相信经济持续增长,就一定能从股市里挣到钱。除了对经济发展的“信仰”,还要有对投资理念的“信仰”,心态要足够稳定,【切勿跟风】。不能因为今年某一风格的股票行情好,就迅速追上去买入,如果不是纯粹的概念股,就要号称自己是价值投资。始终坚持低估或合理价格买入股票,才是对基本面研究的认可。
说到基本面,掌握价投要去主动学习一些【必要知识】
对【财务】术语有些许了解,不强求能在脑子里徒手画出利润表格式,至少也得知道净利润大概是怎么来的;对【行业】有正确认识,看得到芯片行业一定要国产化的决心,但也要看到我国在这个行业还任重道远。
去年价值股蓝筹股走势很好,“价值投资元年”的说法叒一次出现
买龙头就是价投,这样的声音也越来越强,但仅凭市值大、市场份额高这些片面的标准就能决定是不是价投,未免太草率了点。像是去年上证50在今年就吃了大亏:
去年最大涨幅高于30%,今年从年初开始就跌掉了15%,现在才看出点刹车的迹象,如果真按大市值的龙头标准买,亏的绝不是一星半点。而跟风者还会疑问,价值投资难道失灵了?不是价值投资失灵了,而是上证50从来也不代表价值投资。现在的空调老大格力,上市之初空调市场一片混战,和春兰、海信、美的等一起角逐龙头;如今银行股中备受追捧的招行,资产规模比不过四大行的水准,但从零售战场另辟蹊径,才有了现在高于其他银行的估值。这就是价值投资的意义所在,综合判断一个企业的成长,以获得市场的超额利润。
总结一下,价值投资适拥有【长期资金】、【合理预期】和【必要基本面知识】的群体。这样来看,很多上班族是非常适合的,只是在前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积攒经验,但经历教训足够多的时候,再往后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价投不是死抱不放】
对于价值投资的一大误解就是:要长期持股。原因是,价值股的股性都很弱,需要慢慢涨上来。
注意,这一点和我们之前说的长期资金,是两码事,投资者拥有某项能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全时全力的运用这项能力。长期资金的本意是利用资金更自如,而不是一味地每天全仓持股。从持股时间看,和A股最贴切的例子要当数2007年的中石油了,这也是巴菲特辉煌战绩的一部分。2002-2007年,巴菲特持有这一股票6年,年化收益率高达50%。2007年末中石油登陆A股,大批所谓价值投资者蜂拥而至,却没想到此时正是油价开始崩溃的时期,中石油A股上市即为历史最高价,之后从未爬上过这一价格。但持股人仍然信心满满,认为这是当年巴老爷子看中的股票,一定不会错。久而久之,很多人为了安慰自己,讲长持才是价投,殊不知原文叫买和持有(Buy and hold),好价格+好股票要拿住,可不是买了不撒手。
巴菲特在市面上流传的长持案例: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等,总是被大书特书,但很少有人总结他每年给股东写的信,其中会提到他当年所犯的错误,以及如何立刻止损的问题。这些股票被巴老抛弃后,同样也成为了媒体的弃儿,时光流转,留在市场的只有长持带来的几只明星股了。话说回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早年间持股周期并不长。我们熟知的后者,也是由于资金量越来越大,成为市场公开信息的“大象”——资金身形变大,影响力也成倍增长,但同样,转身也变慢了,从而开始长期持股,甚至直接动用大股东权力撤换管理层,达到长期投资的目的。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小散可以适用的了。
【价投怎么看待下跌】
价投的另一大误解是:越跌越买,股价下跌的时候就好像饿狼见到了肉一样兴奋。确实,如果价值1块钱的东西,价格从8毛跌到6毛,是应该兴奋起来。但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风险:万一它只值4毛呢?所以越跌越买只适合老手,适合对自己判断有信心的投资者。新手最好设定一个合理的止损线,跌到一定价格无条件止损,一方面感受市场的波动的同时不会亏损太多,另一方面短期跌幅巨大,市场一定是察觉到了某一类利空,如果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价值判断体系,最好等市场走走看,而不是一味抄底。另外,抄底的频率也很重要。每跌2%就加仓显然太密了,一般根据买入点的低估水平来判断,放宽到8%、10%这样的下跌深度才算真的“下跌”,而且加仓次数也不宜太多,很多大V所说的建立“观察仓”,如果操作过于频繁,交易费用也吃不消。越跌越买背后还有一点可以从数学角度考虑:下跌第一个10%的时候,价格从1变0.9,下跌第二个10%的时候,价格从0.9变0.81,从减少的绝对数值来看,两次10%不等于一次20%的下跌,而是等于19%的损失。补仓的下跌幅度越大,最后的平摊成本也会更低一些。当然,补仓不能无限制的补,达到单只股票最大仓位后就不要再继续抄底了。即使未来涨得更高,但破坏了操作纪律,任何盈亏都不是投资能力的体现。
【知识延伸:中外对比】
价值投资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典范,但中外所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股市的估值有高有低,对于以高估低估作为操作根本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这一点一定要关注。
首先看我们的A股,因为上市的多为本土企业,加上资本管制的问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十分充裕,所以估值一直居高不下。
近年来又有新经济、新概念加成,整个市场对未来比较乐观,所以估值更是居高不下,历史PE中位数在22-24倍左右。
相比而言,港股因为参与市场主体多为机构和国际资金,估值就要低一些,考虑到上市公司没什么香港本地公司,多是各个国家的企业,投资者不太熟悉,所以估值会放的低一些,历史PE中位数在13倍左右。
美股恰好位于中港股市特点的中间,它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国内企业,投资主体又是机构户,在上世纪的时候,历史PE中位数与港股相仿,到了互联网时代,市场又有了想象力,估值中枢在20倍左右,综合百年历史来看,大概16倍,略高于港股。
所以投资不同市场的时候,关注历史估值,就能摸清这个市场是否处于青年期,还是成熟期,以此决定低估需要放多低。
想对照港股找A股绝对低估的股票,除了经济危机,否则很难找到了。
【知识延伸:历史故事】
格雷厄姆作为企业基本面分析的典范,投资思想和其所处时代有着巨大的关联。
他所活跃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危机爆发前夕,一战二战引爆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那时投资最重要的是先活命再挣钱,所以他的投资准则里更关注低估价买平庸股票,以此发散出分散投资、价值回归即止盈等思想。不是我不想挣大钱,谁知道哪天就要下倾盆大雨呢。
到了巴菲特这一代,资本主义阵营在美国的带领下打赢了冷战,整个世界欣欣向荣,在这样的股市了,想找到绝对低估的股票难上加难,市场有大把的银子可以挥洒。此时巴老就不完全照搬恩师格雷厄姆那一套理论了,他借鉴了费雪关于成长股的理论,以正常价格买入优质股票,也能获得超额利润。对于A股这样有钱有泡沫、容易高估的市场,需要适当放宽低估的标准。
熊市里的板块轮动,造成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高低估极度差距;到了牛市,则是全民炒股、全市场高估,这样的波动,港股美股以前走过,A股正在走。
归根结底,价投都是要买入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选择便宜的价格,还是正常的价格,取决于时代限制,也取决于个人投资风格。未来我们将深入介绍怎么判断基本面信息,敬请期待。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1.价投需要长期资金驻扎股市,对收益率有合理预期,还要学习一定的基本面知识
2.长期持有不是价投的特点,好价格+好股票才值得坚守
3.越跌越买适合老手,新手注意止损,先积攒教训,守住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