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人转,全国人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赵本山,其实,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全体乡亲应该感谢赵本山,是这个大叔把二人转传播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但近些年来,一批爆红的二人转出身明星仿佛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本行,走向了一个与民间曲艺完全相反的方向。
像最开始的小沈阳,无疑,他的最初身份是二人转演员。但随着媒体经济以及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二人转精髓的“说学逗唱”,到了他的身上,说学逗已然成为他跻身明星阵列的主打。
包括现在的宋小宝,在他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唱”的元素了,一味的用夸张的表演方式来博取大众的眼光。
当然,我不否认他们取得的成绩,作为喜剧演员,宋小宝这个活宝也是历经苦难才爬到了今天这个位置。但不得不说的是,他在<我们来了>里作为嘉宾出现在女神们的饭桌时,他与汪涵的文化修养立见高下。
唱,这个二人转曲艺中的核心灵魂部分,在如今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快要忘记了二人转原来也是一门婉转动听的艺术。
说到唱,可能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唱段达不到能够被大部分接受的地步,传统二人转的唱段目前的主要受众群体还停留在东北农村。
二人转唱段的格局相较于京剧来说比较狭小,多为男女情爱,田间地头的日常琐事。历史文化性与情怀拔不到一个更好的层次,这也成为了它难以与其他曲艺媲美的致命弱点。
虽说内容上略有欠缺,但曲调却是婉转动听。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没听过传统二人转,我的建议是,如果没听过,还是不要去尝试了,个人觉得没什么太大的意思,最起码与我们当今的音乐审美不甚相容。
但是,如果二人转的曲调与流行歌曲结合在一起,你会发现,这些歌曲竟然变得如此动人。
第一个推荐的是丫蛋的<城里的月光>,没错,就是当年与小沈阳一起演<不差钱>的丫蛋。
丫蛋的演唱声线靠钱,声音清澈洪亮,听她的歌曲总有一种开朗,清明,干净到爽的感觉。无论是中低音域还是高音区,都没有一丝杂质,用东北话来讲就是“透亮”
这首歌基本只保留原版<城里的月光>一个大概的曲调模型,用二人转的经典曲调方式重新编曲。听起来宁静安慰,仿佛在歌声中就走进了那个带着盼望的女子闺房,可怜的人儿透过糊纸木窗独坐八宝椅望冷清明月,思君不见倍思君的小小哀怨。
第二个是闫学晶的<家在东北>,闫学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二人转演员,在业内被称之为“二人转皇后”,从她学艺的第一天开始,即便到后来成名参演电视剧,上小品,却从来没有忘记她的老本行,那就是 ~唱。
闫学晶在二人转界的地位极高,她并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其他人一样全部都是“赵家班”的门生。以她的功力,不需要以攀附任何人的身份也可稳定地位。当然我们这里只谈论二人转唱功,因为我已经预料到了会有朋友提起她当年是因为参演<刘老根>而火起来的问题。
在这首歌中,我们从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实力之庞大,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数一数她在一首歌里变化了几种唱法,展现了多少唱腔。
说到这里很想把闫学晶和<蒙面唱将猜猜猜>中的“尖耳朵阿凡达妹妹”捆绑在一起,她们都是外星人一样的存在啊。很多文章都猜测“尖耳朵的阿凡达妹妹”是歌唱家谭晶,对于这个想法,通过本人的观察聆听,我投同意票!但最后到底这位神人是谁,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的两首歌曲相较与前两首来讲,流行歌曲的元素少了很多,但要说是原味的二人转唱段倒也不是。只能说的顺应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新品种吧。
一首是描写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节气歌>,名字听起来的确很俗气,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是完全没有兴趣去试听的,只因洗澡时手滑点开却又不想出门关掉从头到尾听了一遍,哇塞,瞬间迷恋好吗。曲调轻快,内容朴实,乡味浓厚。如果想让你家小孩学会背二十四节气可以学一下这首歌,但我感觉没有家长会让自己的熊孩子唱二人转,去教别人家小孩唱吧~~
另一首是这四首当中最接近原味二人转的歌曲<送情郎>,不用在这里做任何解释,亲爱的也能把这个歌体会的满分。这首歌名字依旧俗不可耐,一股浓厚的苞米碴子味,不过配上闫学晶的动人声线还有新形式的编曲,也是狠狠好听。
二人转,一个被全国人民嘲笑为最土的曲艺。仔细想来,有的时候只因为表演它的人没有坚守住当时对这门曲艺的忠诚和责任。任何一种艺术我们都要把它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财富仔细保护,可以推动着它紧跟时代潮流向前发展,却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获取某些利益而把美丽的艺术改编成俗不可耐的段子。
本文由"彝巽的世界"发表于2017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