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最前面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这本书是我朋友在我过生日送我的一本书,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要送我这么一本书,因为我看到封面那一刻,脑子里就在疯狂的吐槽这本书的名字《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一点过于“板正”“宏大”
书籍是由六个章节以及后记构成的
每个章节分别是由他和他的病人的故事所构成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章与葆拉共舞以及第四章治理忧伤的七课
直面死亡之人-葆拉
我虽然没有见过葆拉,但是随着书中的描写多少对葆拉有一个大致模糊的印象“葆拉·韦斯特五年前发现乳房肿瘤,开刀切除,紧随其后的是化学治疗以及放射治疗,这一切都未能阻止癌细胞扩散的速度,她剪了寸头,但是她湛蓝双眼中依旧透出熠熠生辉的光彩
一位癌症病人
可能是因为她直面死亡,所以,她会说:“这个(死亡)是个中性事件,但我们却一直用恐惧来渲染它。”我很难不赞成她的这个观点,但是,每当我们直面死亡的时候,甚至,都不用说直面死亡,只要我们想到死亡的时候,便会面如死灰,心惊胆战了。
到了第二章的后期,书中曾经这样写到“生命是不能延迟的,非得活在当下,不能拖到周末、度假、孩子们长大,或是退休的暮年。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感叹:“我竟然等到现在,等到癌症缠身,才学会如何生活,多么可悲啊!”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都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珍惜时间,活在当下,抓紧时间”甚至这些声音都使得人们麻木了,我们不需要质疑的是,这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但是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所以说人就是到了追悔莫及的时候,才会学乖,这真是讽刺,就像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才想着如果到时候我能够好好复习就好了。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观点,第二章中曾经讲到了一位退伍士兵和欧文医生说:“战壕里没有无神论者。”包括到达了后期的葆拉,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向上帝去倾斜
但在我的理解看来,他们所相信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上帝,而是上帝所象征的那一份希望,渴望“神”之力能帮忙解决生活的困扰,
这也是她在求救的一种姿态,试图向神去求救,不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活着。
其实现在冷静的看起来,他们只是需要一种类似于内生动力的机制,来使自己更好的活下去,而这一部分,我认为也是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作者能把这部分向读者展现出来,很利于读者去思考,去理解
旁观死亡之人-欧文
这本书还有一个角度是我很喜欢的,便是,给我们读者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有机会接触到的群体以及他们的故事,这个群体便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癌症病人的这个群体,他们面对死亡的反应,不仅仅是来自于想象,而且还伴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恶化所产生的恐惧。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份洒脱,一份对于生的渴望,亦或者我们可以说看到一份无助,来自于患者身上,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上,我愿意把这一点称之为人性,便是我之前所提到的,葆拉那关于生死的觉悟。
他们成立癌症互助团体,目的便是为了提高癌症病人晚期的生活质量,他们每周举办“谈心”“交流会”为的只是在苦难中寻求一份慰藉
而欧文一个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男子却处于这样一群人之间。我愿意把他称之为“旁观死亡之人”(其实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适用)
文章中也有人向欧文提出质疑“你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你真的能体会我们的痛苦吗?”
当然,这个命题是不能去成立的。就像“唯有酒徒才能治疗酒徒吗?是不是非得饮食失调才能治疗厌食症患者?吸毒者才能治疗吸毒者吗?”这些自然是不成体系的
每一个旁观者所能做的,便是清晰的认识到“丧钟为谁而鸣”的问题
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没有错,每一个人的离去实质上都是在提醒着我们。终有一天,我们也将会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去控制离去的时间。但是,我们能控制现在去到逝去之前的那一段人生走向。
所以我愿意去讲
随着阅读的加深,我逐渐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生活可以进行良性循环
就像是在第四章对于艾琳的治疗中,作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有一个人无限的接近死亡才会更好的珍惜生命和时间”
作者这样写到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角色皮埃尔,前900页中这个失落的灵魂在书里毫无建树,后来他被拿破仑的军队逮住,看到在他前头的五名俘虏一一遭到枪决,千钧一发之际获得枪下留人的缓刑,在书最后300页,他充满了热枕、决心,也深深明白生命之宝贵。
生命是不能延迟的,非得活在当下。
自我怀疑之人-艾琳
关于艾琳,我想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
文章中一直在强调“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艾琳20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哥哥,45岁的时候失去了他的丈夫,紧接着的是他的父亲,她的母亲也患上了阿尔莫茨海默症。她认为一切都是由于自己所造成的,她形容自己周围有一块“黑色污渍”每一位沾染了黑色污渍的人,所等待他们的便是无尽的悲哀。
她把一切都怪罪给自己
她承受了太多
也正是她的这一份悲观,使得治疗一度没有任何的进展。她拒绝去接受新的男人,同时认为所有的男人都比不上她的前夫。她同时也认为如果此时此刻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了,那便是对前夫的一种背叛。
她又一次的把自己锁的太紧了,甚至开始不断的自我怀疑之中
在此,我并不想去探讨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想去强调这样“自我怀疑”的怪圈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可能是身边的朋友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文章的走向开始向悲观的方向滑去。还好转机很快就出现了,便是“艾琳开始承认她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
正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说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在此,我并不想长篇大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独有的答案,不必去强迫接受,还请你主动去思考。
我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其实更多的便是教会我们如何让生活良性的运转,去把握住生命中所剩不多的时间。也正好印证了书籍的标题“生命的意义”
而我上述提到的三类人,和我们其实都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甚至可能是人生不同时段下我们的人生状态。也不必恐惧,坦然面对即可。就像文章里所说的那样“死亡这一个概念是中性的,我们给它附加了太多的恐惧色彩了。”
最后还是想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进行结尾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然有少年的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