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为什么觉得解数学题那么难?有些人为什么总是跟人发生争吵,而有些人却能热枕待人,与人产生亲密友好的感情?有些人在急需他人帮助的时候却孤立无援,这些问题该如何解释?
其实在没有心理学的帮助下,人们也会用“健全的理智”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没有数学天赋;因为争吵通常都是由那些“攻击性”强的人引起的;而有些人有时不愿提供帮助就被说成是“麻木不仁”、“冷血动物”,可能还会有人补充说,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人群。
而运用心理学来解释回答这些问题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常识心理学能让你看到深层的原因。心理学家在表述题目(不愿给人提供帮助,用“麻木不仁”就能解释吗?)那样的问题时,会这样表述:
1、人们在特定条件下会比其他条件下更愿意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吗?
2、那些可以让人们提供帮助的条件有什么特征?
3、人们一般来说有愿意不愿意提供帮助的区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左右,纽约一位年轻妇女基蒂.吉诺维斯下班回家,在走下自己的小车到自家门口的路上,遭遇一名男子袭击,袭击过程长达半个多小时,这名妇女身中数十刀,最终因伤势过重而身亡。当时至少有38个居民透过窗户目睹了这次袭击事件,但是没有人出来帮助这位遇难者,甚至连警察也难以理解!难道不能像好心的撒玛利亚人所做的那样(《新约.路加福音》10:30-37)——用油和酒倒在一个遭到强盗袭击的受害者的伤口上,替他包扎,并把他送到安全的地方吗?难道关心邻居不是每一个事件目击者的义务吗?
这个例子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但是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例子,15年4月15日浙江鄞州区邱隘镇文卫路,一环卫工人猝死于三轮车下。事发地距邱隘医院门口不到10米,遗憾的是,从他刚躺倒时腿会动,到他一动不动,围观的数十人竟无一人上前施救。保洁公司一负责人赶来请求围观者帮忙将人抬进医院,也无一人应声。
为什么那么冷漠?
心理学家达莱和拉塔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冷漠背后的原因。
他们招募了59名测试对象(男女大学生),在跟他们打过招呼后,立即请他们讨论个人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问题。为了不然测试对象知道他人的姓名,他们每人被带到一个单间。在那里,他们各自通过话筒与别人交流,所有的人看样子同样单独坐在相邻的类似的房间里。这时发生了紧急情况:测试对象在开始交流后不久突然听到“谈话伙伴”说,他感觉不舒服。测试对象还听说,这个成员患有严重的癫痫病,这次可能马上要发作了。不一会儿声音变大了,谈话断断续续,最后由于窒息而中断,但从只言片语中能明显听出求救的讯号。达莱和拉塔内想通过安排这个“紧急状况”来判断,哪些条件能刺激或者妨碍人们提供帮助。一个人是一种紧急状况的唯一目击者和其中之一的目击者,有决定性意义吗?所以紧接着他们给测试对象传达了这样的信号:他们是唯一目击有人发作癫痫的人。在下面的实验中又告诉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或者两个目击者。结果得出了这样的实验结果
也就是说:一个紧急状况的目击者越多,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少,而且考虑是否提供帮助的时间也越长。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摊给了多个现场目击者,因此落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量就减轻了,人们称之为“责任扩散”。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心理模型答案,一个人愿意提供帮助与否还可以根据现场和人身上的特征来进行预测。比如在人口小于1000人的村镇约有42%的路人愿意提供帮助,在居住人口为5000-20000人的地方,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比率则下降到37%,而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这个比例只有17%。
这个答案你满意吗?运用到现实中,很多事情可以解释了。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去追寻一个现象的内因,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这样我们便会活得越来越理性,对自己对周遭都是一种有益的回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迷茫,多去剖析理解生活的内心世界,它会反馈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