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人反思过去习以为常的每一件事,包括战略、客户以及工作方式。
“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李荣浩
虽然书名叫《重来》,但我敢保证跟这歌半点关系都没,副标题“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就很好的概括了本书。
书可以称得上短小精悍,全书由许多短篇文章组成,花个几分钟就可以看完一个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每一篇经历“标题瞎扯淡-好像有点道理-我靠我以前都在想什么”这几个阶段,循环又重复。反正它就是来颠覆你的,正如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小伙子一样,老师灌输的原有观念统统推翻掉,痛痛快快的读完之后发现,啊,真是快意恩仇啊。
本书作者呢,是一家小型软件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小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说截至本书出版时,仅有16名员工,但却在全球有超过300万人在使用他们的产品。这是一家怪公司,
他们拒绝成长、唾弃会议、远离销售人员和“现实世界”,而那仅有的十来个员工分散在两个大洲的8座城市里老死不相往来的工作,他们宣称没有财务计划和5年计划。然而他们现在活得很滋润。
于是他们的创始人这一次跳出来写了这本书,誓要把企业层层拆解、一直分析到骨子里,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趁现在赶紧扔掉那些传统的企业运营观念,然后重建一个新的理论,下面就让我们见识见识吧!
(章节实在过多,仅作少量节选)
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
人们一种普遍的认识是:人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然而到底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你能学到的只是不再重蹈覆辙,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相比之下,你更应该从成功中汲取养分。成功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教材。做成一件事后,你会知道这条路行得通—然后你就会再次这么做。而下一次,你也许还会做得更棒。
计划即瞎猜
除非你是个预言家,否则那些所谓长期商业计划就是痴人说梦。你不能掌控的因素太多了: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群体、经济状况,等等。撰写计划会让人感觉自己把握住了某些东西,但实际上这都是完全不可控的。你必须能够即兴发挥,只有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才能掌握更多的相关信息,千万不要在行动之前就作出重大的决定。
这并不是说你应该无视未来,预防练习总是值得去做的,只是不要觉得自己必须把这些问题白纸黑字地写出来。放下臆测,只要找出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然后起而行之。
何必壮大?
人们往往会用公司员工数量来衡量公司的实力。可这与企业成长和业务有何关联?也许你的公司最佳规模就是5个人,也有可能是40个人,也可能是200个人,更没准只要一个人加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成。不要提前幻想自己要做到多大规模,小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多少大公司梦想着更敏捷、更灵活?由于背负了庞大的开销,你只能强迫自己创立一种很复杂的业务模式—它运营起来更加困难、更加紧张。
无论是谁,只要他所运营的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保持盈利,不管规模大小,都是值得骄傲的。
工作狂
工作狂热衷于通宵达旦、加班加点,以累死在项目中为荣。但过多的工作并不代表作了更多的贡献。工作狂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他们制造的麻烦却更多。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还会凭空制作出危机来,使得“按时上下班”的人无从适从。加班文化令这种员工心怀愧疚、士气低落。更可怕的是人们还会陷入一种“跟风”的状态—每个人都在义务加班,根本就不管到底有没生产力。
工作狂为工作而工作,很容易丧失判断力,价值观和决策方式都是扭曲的,最后精疲力尽,而无法作出明智的决定。工作狂不是英雄,他们没有力挽狂澜,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
我觉得我可以不停的列举下去,比如以下这些看标题就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万不得已不筹资
·你的需求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轻装上阵
·条件受限是好事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
·会议有毒
·刚刚好就是真的好
·该睡觉时就睡觉
·决策宜小不宜大
·养成对客户说“不”的习惯
·多年的无关经验
其实看到这我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感觉:这个人tm就是来砸场的吧。
我也这么觉得,这本书纯粹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哎哎哎,不对啊,画风怎么一下子变了??!)
先说说这书的特点:内容上缺乏实质的东西,甚至有前后矛盾的观点(我前面故意不罗列出来),提出的观点都很反常规,很另类,也就是很吸引眼球。
“可是人家可是排名第一的畅销书啊”
“和一般的东西一样了,你们还会买来看吗(奸笑)?”
严肃点说,我们都知道书有好坏之分,同样是名人传记,名人自己写的往往就要比道听途说东拼西凑夹杂私货的人写的对阅读者的启发要多很多。一些甚至谈不上书的网络yy爽文,不按逻辑一味满足读者口味读了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对于阅读者来说,辨别你手中的读物是否值得去看的基本能力是应该具备的。回到这本书,读的时候不断的冲击你的旧有观念,一开始你可能会全盘接收,脑子里甚至都是“fk劳资原来被忽悠了这么多年”,轰轰烈烈酣畅淋漓的读完后,瞬间感觉思想得到了升华,那一刻似乎觉得周围的人变得那么的庸俗不堪,真理就这么掌握在我这种少数人手中了。另外一种人,刚开始读就觉得这书基本都在妖言惑众,不读也罢,扔在一旁。
还有第三类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读的什么牛逼人物的书,管你马云白岩松唐马儒说,不是说成功人士你说的全都是真理,有些所谓真理就只能存在于特定的人群中。我那时认可了还不行,慢慢的这些观点还将渗透进我的血液里,直接作用到我的三观,等到我坚信不疑,这个时候才算是真症的影响我改变我了。有些人秉承“非我族类必诛之”,这些书都是bullshit我统统都不看。我只问一句:你知道是谁偷了你的奶酪吗?
我也不容易,前面貌似在为这本书做了很多的总结和铺垫,后来干脆放弃安利而引出了这么个不着边的论点(重点是主标题也完全没点到题的样子)。anyway,最后还是得回到这本书,毕竟我花了时间去阅读完,而且确实有收获。书中关于公司规模不一味求大的观点我还是相当认同的,在《必然》里也提及到未来主导世界的都将是中小型公司。是啊,它们是如此的灵活有魅力,一下子走在科技的前沿,一下子革了大公司的命,简直不能更加awesome了;用心的做好产品,关注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昂首挺胸,去做正确的事,做出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业。
惯例最后两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白岩松(随便啦)。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目标,有人生而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有人立志激励成就他人,有人只为来人世一遭不留遗憾,有人觉得平平凡凡才是真。世界缤彩纷呈,我们在这个急剧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后人也许会在历史书上描述我们这个时代,我想应该都是艳羡的语气,所以啊,既然时代待我们不薄,我们又何必辜负于时代呢。(强行鸡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