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害怕孩子犯错,因为犯错是件“好事”!
因为这不仅是我们培养孩子正确思维的良机,也是我们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的契机。
如何借助“犯错”,使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呢?
如何借助“犯错”,使孩子与家人建立亲密关系呢?
一、孩子,犯错了,别害怕!
一位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突然,从客厅里传来“啪”的一声,一个盘子摔碎在地。
妈妈闻声后赶忙跑过来,看到孩子没事,开始暗暗庆幸。
但满地的狼藉实在是太刺眼了,妈妈顿时心生怒火,大声呵斥道:“谁让你又干坏事儿了!不是告诉你别乱动了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尚未从摔碎盘子的恐慌中走出的孩子,此刻,又陷入了妈妈声嘶力竭的恐吓中。惊恐万分,孩子忍不住开始嚎啕大哭,以释放内心所有的不良情绪。
妈妈见状,顿时无名火起,放大发了分贝责备道:“你还哭?摔碎盘子有理了是吧。你就知道哭!”
这个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你有发现吗?这位妈妈不仅情绪失控,还不断给孩子贴上了“坏孩子”标签,这不仅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使孩子对妈妈的爱产生质疑,这是非常可怕的。
让我们一起看看,妈妈都给孩子贴了哪些标签呢?
妈妈说:“谁让你又干坏事儿了?”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是个只会干坏事儿的坏孩子,所以我今天又把盘子打碎了。
妈妈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儿?”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是懂事的好孩子!
自暴自弃的孩子会想:我应该乖乖听妈妈的话,以后再也不乱动东西了。——于是,孩子丧失了尝新能力。
判逆的孩子会想:既然你说我是个不懂事的人,那我以后再也不听你们的话了。——于是,孩子便开始变本加厉地挑战家长的极限。
妈妈又说:“你就知道哭。”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是个爱哭的孩子。看,我现在不就在哭吗?
这位妈妈始终坚信:只要用“批评、斥责”的管教方式,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她选择了极为简单粗爆的管教方式,对孩子进行苛责,放大分贝让孩子感到惧怕。
这真的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管教方式,因为孩子在权威下选择了退缩、乖巧和听话。
孩子内心读白:
妈妈,我现在害怕极了,我以后再也不乱碰东西了。
你知道吗?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因为我个子太小了,怎么也够不到桌上的水果,一不小心才把盘子扒到了地上。从盘子摔坏的那一刹那,我吓坏了。
是的,也许真的如你所说:我就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儿”、“爱哭”的坏孩子。我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妈妈,你现在是不是已经不爱我了呢?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是什么让很多人觉得,要使一个人变得更好,就要让他感觉到遭糕呢?
我们常常觉得,只有对孩子“恶言相向“,就会让他们变得更好。果真如此吗?
语言暴力,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不是变得胆小怯弱,就是叛逆无度。最可怕的是,孩子开始对父母的爱表示质疑,失去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成人。于是,你总会看到许多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在无助中艰难地生活着。
我相信,没有哪位家长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那,当孩子犯错时,如何使孩子变得更好呢?
首先我们必须坚信,惶恐与自责已经是对孩子最好的警示与教训了。
再次,你只需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和安慰,教会他们如何收拾残局,如何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就好,无须责备。
你应该立即上前抱住孩子,说:“宝贝,你有没有被伤到?是不是吓了一跳?”
孩子点点头,内心开始平复。
“妈妈知道你一定是不小心,才把盘子打地上的对吗?”表示对孩子的信任。
当孩子感觉到了妈妈的爱,就不会再为摔碎盘子而惶恐不安,更不会担心因此而受到责骂。
“那我们一起把地扫干净好不好?”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说:“那请你把地扫干净好吗?”
“把地扫干净”才是孩子应当承担的“直接后果”,但绝非是遭受责骂或者侮辱。
事后,你还可以抱着孩子一起探讨,盘子是怎么摔在地上的,问问孩子有没有办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解决问题的方式千千万,唯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感到恐惧,并对自己丧失信心。
讲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件有趣的事。
前不久回家,我不小心将板凳上的盘子打碎了。
当时本能地开始心惊肉跳,第一反应就是看看有没有被妈妈咪发现;紧接着,就赶紧请弟弟帮忙,偷偷将盘子扔到外面去了,没被妈妈发现。
一切安排妥当后,我吊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这时,突然发现,自己刚刚的心理和行为好幼稚啊。
于是,我开始反思:如果这事儿的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我会不会像刚才一样乱了方寸呢?
我敢肯定:不会。
小时候做错事,我们常常挨批。所以即使长大了,有的心理障碍依然无法逾越,就像刚才滑稽的自己。
后来,我问妈妈,如果我不小心打碎了盘子,您会不会生气?
妈妈说,当然不会呀。
同样的错误,人们对待成人总是更加开明!
二、聊天时,尽量避开孩子
聊天时,一不小心,就给孩子贴了张标签:
第一类:家长在孩子面前,给别人“贴标签”;
第二类:家长在他人面前,给孩子“贴标签”。
第一类“标签”是这样啪啪贴上去的:
1、“谁谁长得真丑,可不如我们家小豆丁,看着就让人舒服。”
2、“谁谁真不听话,总抢人家东西。”
3、“谁谁可真讨厌,总把别人弄哭。”
……
家长在谈及他人时,常常无意识的,就给人家贴了张标签。如果孩子在现场,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很多观点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智模式,让我们一起看看:
1、“谁谁长得真丑,可不如我们家小豆丁,看着就让人舒服。”
“哦,原来外貌这么重要呀,还可以拿来跟别人比。幸好妈妈说我长得好看,太开心了。嗯,谁谁真丑!”
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相貌平平的人会自卑;有些漂亮的人会嫉妒比自己更漂亮的人;有些人对他人的努力视而不见:“切,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脸吃饭嘛!”;而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谁谁倾家荡产去整容,不幸失败,于是无处申诉,开始郁郁寡欢。
悲剧总是这样不断上演,却从未落下帷幕……
美丽容颜,是你唯一的追求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美人千千万,实在比不过来啊。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2、“谁谁真不听话,总抢人家东西。”
“哦,原来抢了别人的东西,就是一个不听话的人。我可不愿意和坏孩子一起玩儿,谁谁真讨厌。”
3、“谁谁可真讨厌,总把别人弄哭。”
“谁谁把小伙伴弄哭了,所以,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坏孩子。”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天”、是“上帝”,每句话都极具权威性。
当你在孩子面前,将他们与别人进行攀比时,随意给别人贴标签时,孩子可能会坚信不疑地照单全收,然后全力以赴去模仿。
一个只能看到别人缺点的人,眼里只有“挑剔”;
一个只会和别人进行攀比的人,眼里只有“敌人”。
多可怕!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一个人想要幸福就必须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与他人产生联接。
试问,一个不友好且敌对他人的人,怎么可能对他人产生兴趣和联接呢?
如果,孩子不幸学会了挑剔、敌对他人,我们应该怎样纠正呢?
“小豆丁,虽然A的个子矮,但他讲的故事很精彩啊!妈妈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能不能帮妈妈去请教他呢?”
“小豆丁,虽然B打人了,这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妈妈相信,他一定会改变的。你想想,他平日里是不是对小伙伴们很友好呢。你觉得,如果今天换作是你,要怎么处理问题呢?要不要有话大声讲出来,去和小伙伴好好沟通呢?”
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原谅他人、友好处理问题、忽略别人的缺点、欣赏他人的优点,并乐于向他人请教。
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会内心平静、待人友好,乐于与他人互惠互利。于是,他将成为最幸福的人!
第二类“标签”是这样“啪啪”贴上去的:
1、“哎呀,我们家孩子就是不爱吃蔬菜,真没办法!”
年幼的孩子听到后会想:哦,原来在妈妈眼中,我就是一个不爱吃蔬菜的孩子。那我以后还要少吃,谁叫我是一个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呢。
2、“真羡慕!你们家孩子多爱学习。我们家孩子别提多贪玩儿了。”
大一点的孩子听到会想:又拿我和别人比,真烦人!你不是说我贪玩儿嘛,你不是更喜欢别人家孩子嘛,那我以后就不好好学习,如你所愿好了!
为避免孩子自暴自弃,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要在他人面前给孩子贴标签。
虽然,人人都爱孩子,但我们给孩子的爱总是“有条件的”。
当我们深知这些问题后,就要“刻意练习”,用正确的方式去正向地引导孩子。
家庭教育需要我们全情投入,“外包思维”不可取。
在文章结尾处,再次感谢亲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