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爱读书了?
可以说,自从移动通讯技术普及以来,手机几乎占领了我们所有的闲暇时间,书籍被手机替代更是“不在话下”。但说实话,即使没有手机这回事,国人对书本也是越来越“嫌弃”了,有的人恐怕从来都没有喜欢过。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不爱读书了呢?除了现代商业的诱惑外,比如网购,社交媒体,碎片化的鸡汤攻略之类的文章外,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读书没有用了。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中小学,做题、答卷、标准答案是孩子们的主业。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过了独木桥,进入大学就更是放羊了,上课不来,借用同学的笔记最后也能混个及格;有的学生上课没多久,就让老师给划重点;课外就更是不看书了,与专业有关的且不说,一些提升修养的课外书更不会摸。当然我必须说,学生不爱读书,也与老师备课和讲课水平不高有关,有的时候,老师忙于课题根本无暇认真备课,或老师其实看的书也不多,半桶水的水平如何能教好学生?不论是学生也好,老师也罢,评价考核的标准是死的、机械的,那课外如何增加学养,就成了无所谓的事情了。
除了教育系统,作为一般人,就更没有硬性的规定和约束了,搞科研的照说也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也需要人文学科的熏陶,这些可能看上去与本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实上,所有学科都是相通的,也是可以借鉴的。再比如公务员,为了做好政策规划,也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背景知识,就比方外交官,毫无疑问,除了语言外,是亟需了解本国,甚至世界或所分管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军事、民俗、气候、地理等,如果缺乏这些知识,那是绝对做不好外交工作的,很遗憾的是,我们外交部门往往从纯语言类大学招人,其实是极大的短板。同理,其他部委和行业也多多少少存在类似的问题。
我们会读书吗?
首先我坦白,我至今不算会读书,依然在学习读书,读书不是一个谁都会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记得读书大牛张鸣教授写过一篇公号《读书是一种需要花力气才能得到的乐趣》,他作为一个大学的教授,坦陈读书是有窍门的。但我觉得,大学里老师估计又不会教学生这个能力,也许聪明的学生会“偷学”或向老师讨教。张鸣老师指出,“中国人识字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少,但真正有阅读能力的人,其实不多”。我部分赞成,读书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怎么做读书笔记,怎么让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血液中的养分,这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其实是相当欠缺的,包括家长、中小学老师和大学的教授或导师等。怎么才能学会呢,也许最重要的一点大概就是多读书了,有的书本还得慢慢的啃,一点点地积累,这大概就是老祖宗总结的,“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需要读书吗?
或者这个问题换个角度还可以说,读书有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每个人不仅需要读书,而且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地读书。当然我们不回避,读书是有“功利性”的,有回报的。比如学生,读书大多为了考试,工作了的成年人读书是为了某个科研项目,或者为了某篇文章的起草,这些都是必做项。但是,其实除了这些“功利”点的书籍,也许我们还需要读点“闲书”,一些与本职工作和专业不相关的书。
记得昨天在微博上偶见一句话,说是那些读书多的人,发言时总能说到点子上,总是非常深刻,即便不是自己的本专业,也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要领。我完全赞同,读书的道理,其实就是增加本事,扩大视野,加深境界,要不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呢!
前两天还有个名人说,你看那些面部年轻的人,都是善良的人,有着丰富感情和知识的人……其实,不是前人早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定论了么!
当然,除了强调个人要提高阅读兴趣,增加修养外,其实,从国家或政府的角度,也是可以做些事情的。我们可能忽略了读书日的全称应该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但中国人对于知识产权又是比较淡漠的,或者说尊重知识的意识不够强,甚至是没把知识当成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别人的话语和创新的理念随意拿来用,使用别人的发明专利不付费,甚至盗用、剽窃等侵权行为在科研中间还十分普遍。但如果全社会都注重知识,尊重别人的版权,努力读书,形成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理念,这样会反过来会督促大家多读书,多积累知识的营养,也许,到那时,读书就会在我们的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