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是个啥?
简单来看,腹直肌就是图上中部的那几块肌肉,中间那条白色的线叫腹白线。
它具有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参与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并能降肋助呼气,也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等功能。
腹直肌好端端的,怎么就分离了呢?
怀孕期间,宝宝在妈妈的子宫捏逐渐长大,腹壁所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大,腹白线被拉伸并变得薄弱,白线两侧的腹直肌松垮,腹直肌间距离增大,从而产生腹直肌分离。
更让新妈妈们头疼的是,腹直肌分离的间隙逐渐被脂肪组织所填充,腹部出现明显的松垮褶皱,影响美观和形体恢复。
是不是只有剖宫产才会腹直肌分离啊?
不是的。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据报道,1 462 例产后6~8 周的产妇,顺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3%,剖宫产发生率为70.8%,2 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90.8%。
影响腹直肌分离的因素有哪些?
1. 生理原因
除了妊娠生产因素外,2 次以上剖宫产、怀有巨大儿或多胞胎、羊水多、怀孕前体型瘦小等也是易导致腹直肌分离的因素。
2. 饮食原因
孕期未控制饮食,营养不均衡,体形肥胖,会造成肌肉组织弹性下降。
另外,饮食过少也会致使营养不良,造成肌肉组织弹性不足。
3. 其它原因
年龄因素;
缺乏运动;
宽大衣服对胎儿没有承重作用。
腹直肌分离有哪些危害?
要说腹直肌分离有什么影响,Stephanie可能最有发言权。
每个妈妈都一样,生完孩子肚子的样子并不好看。
Stephanie说,我低头就能看见我的妊娠纹,有时候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肚子。
母亲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默默给自己点个赞。
好了,言归正传,腹直肌分离有什么危害。
除了对体型的影响,腹直肌分离的危害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腰背痛: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增加后背疼痛的机会,容易出现腰背痛,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限制其活动、休息、哺乳等,产妇身心俱受到了影响。
二是脏器移位:腹直肌分离严重者还可使内部脏器下移,如胃下垂,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怎么判定有没有腹直肌分离?
这里小麦给大家介绍腹直肌分离的自查方法,在家就可以做。仰卧,两腿弯曲,露出腹部,左手在头后支撑,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体放松,然后将上身抬起,感觉到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测量两侧肌肉的距离。
正常:2 指以内。需改善:2~3 指。需就医:3 指以上。
如果两侧肌肉的距离大于3 指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有可能会引起疝气(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在2~3 指之间,注意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负重练习,因为这会加重分离情况。
所以,怎么办?
产妇腹直肌分离治疗,国内外长期以来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也并不是说腹直肌分离就被判了死刑,目前也有相应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临床电生理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中医康复按摩手法。
1. 运动治疗 如果腹直肌分离在2~3 指之间,注意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负重练习,这会使腹直肌分离的情况更加严重,须首先进行分离改善训练,直到腹直肌分离的距离恢复到2指之内后,才可以进行负重躯干弯曲和扭转练习。改善分离的训练,小麦推荐4个。
2. 临床电生理治疗 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使腹部肌肉被动收缩,对腹部肌群进行强化。在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前,需先检测盆底肌力,肌力达到3 级以上才能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盆底和腹肌是一整体,盆底肌是支持、承托、受力结构,其力量增强,腹部肌肉治疗才能有效。因此,如盆底肌力差的,要先做盆底康复再做腹直肌治疗。
电刺激除了强化腹部肌群外,同时也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和改变骨盆的倾斜度。电刺激还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使肌肉牵拉,刺激生成新的胶原蛋白,缓解背部肌肉放松并达到镇痛效果。
3.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中医康复按摩手法按摩主要为了克服单纯电刺激治疗效果不足。通过按摩手法和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从而恢复腹部皮肤、肌肉、筋膜弹性和紧张度。
4. 手术治疗 主要方式是切除突出的脂肪,然后将分裂的腹直肌重新缝合复位。腹白线缺损较大者,可用纤维网片面修补。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分娩巨大儿率增高;还有各种因素导致剖宫产率升高;加之二孩政策带来二次剖宫产率增高。这三者恰恰是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因素。
面对如此的腹直肌分离现状,近年来国际上对女性生殖健康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欧美国家先进的产后康复理念的提出和应用,产后腹部形体的恢复越来越受到年轻妈妈的关注。
治疗方法虽多,但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个体积极的参与。毕竟,时间欠下的债,还需要时间来补上。康复的过程是缓慢和辛苦的,但是有了科技的帮助,这个过程更快速,也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