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吃桌”这两个字,河南人会懂得,外省人肯定不明所以,一头雾水。以为是去农村吃桌子。其实吃桌是豫西南方言,城里叫“吃场”,“赴宴”。农村则叫“吃桌”,“吃酒席”。
以前的河南经济落后,农村人们吃饭简单,多是端着一碗稀饭或面条、一碗菜和馒头,出门随便蹲在门口房后,或村口路边,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大事小事,家长里短,交流互换着各种信息,很少会有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共同吃饭。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贵客,才会将八仙桌(八仙桌就是四方桌,能坐八个人,叫八仙桌)移到堂屋正中央,坐在板凳上围桌吃饭。因此,吃桌的本意,就是坐在八仙桌边,正经八百地、有酒有肉地吃一顿大餐。村里有人家娶媳妇、打发闺女、新生儿满月等大事,都要待客,东家待客,最隆重的仪式,便是请亲朋好友和乡邻们聚在一起吃桌。因此,吃桌比起平时吃饭,就具备了特殊而庄严的仪式感。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那时是八九十年代,每逢村上各家各户有事待客,妈妈就会递礼,然后领着我们小孩子们去吃桌。一听到去吃桌就觉得如过年一样兴奋,那时八九岁,十多岁的年龄,图的是热闹的气氛,还能吃平时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还能穿上漂亮的衣服,见到平时远方不能见的亲戚,感到从未有的幸福欢乐。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深深记得小时候吃桌的景象。有一次我跟爰人讲,下次回老家农村了,我一定去吃一次桌。如果没有赶上待客的,就去饭店里做一桌,重新体验吃桌的味道。
小的时候农村吃桌待客是这样的。那时农村经济落后,村民们腰里没有几个钱。但家里有事待客还是会很隆重举办,把自家面子撑起来,不让别人笑话。好烟好酒好茶,大鱼大肉招待,让来吃桌的人们吃好喝好。
现在办酒席把客人往饭店领,以前没有饭店,待客就要布置场地,如果来的客人少,十多桌就在自己和邻居房子内摆上桌子椅子,如果来的客人多,二三十桌以上,就要在院子里或院外宽敞地方摆桌椅,有条件的搭个帐篷,没条件的露天。办酒席是个大事,需要做平常难得吃到的大菜,而且主人家还必须考虑菜的味道,所以一定要请一个远近闻名的土厨师掌勺。借桌椅板凳,碗碟筷子,这些都要提前两三天准备好的。以前村里人出去打工的少,所以你家待客我家帮忙,我家待客你家帮忙,只要村里一户人家待客,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去帮忙。男子们垒锅灶,拉桌椅,借碗碟,去集市上买菜。女人们则择菜洗菜,整理鱼肉,泡发干菜,洗碗洗碟。
酒席前两天,东家要请一个主持酒席的人,商量酒席流程,主持大局。这个人必须会办事,是个能人。农村叫这样的人叫大照。酒席开场前,大照代表东家讲话,说一些客套话,然后宣布来吃桌的宾客。大照手里拿了一张事先写好的单子,开始公布今天吃饭的分桌以及座次:第一桌,主坐是谁,主陪是谁;第二桌,主座谁,主陪谁..... 关于宴席的座次安排,简单解释一下:1、每个桌子的主坐、主陪一定是今天的尊贵客人,要么辈分高、水平高受人尊敬,要么路途遥远;2、结婚的喜宴,第一桌的主坐是新娘子,她可以吃全程,不用倒酒,围着桌子倒酒的是今天的喜公、喜婆;3、宴席的桌子都是方桌,四条边一边两张椅子可以坐两人,正对门口右首为上座、左首为主陪,除了主坐、主陪,其他位置当然是一般客人或是陪客人员,那就随便坐,自由自在了。
宣布完席,可以开饭了。男桌女桌都有白酒红酒香烟,有的还有瓜子花生。来客按座次坐好,先上凉菜,凉菜4个或6个,根据东家决定。凉菜上齐后,男桌就可以喝酒。一般陪客的劝让主客吃菜喝酒。刚开始大家不太熟悉,还互相谦让,斯斯文文,主客夹菜,桌上其余来客也夹,主客停筷,大家也停,都保持自己好的形象举止。慢慢的大家话说开了,就开始划拳劝酒,酒桌上气氛热闹起来。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聊着,一边喝着,热菜也一个接一个上着。一般而言,热菜也为4个或6个。随着热菜一道道上桌,大家也相互熟悉了,酒桌上的气氛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有主陪、副陪轮番敬客人酒的,有酒量好的人整桌依次敬酒的,也有相互捉对划拳喝酒的,只听那一声声“六六六啊,七巧枚啊……”的划拳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气氛一下子到达了一个小高潮。
女桌上更是热闹,女人们几乎都领着小孩,一桌10多个人,一盘菜上来,每人夹一下就成了光盘。亲戚朋友平时交通不便,来往不方便,凑着这次吃桌机会团聚一下也是分外高兴,唠不完的家常,说不完的心里话,真是亲戚远来香。孩子们刚开始还听大人话不敢言语,一会几个孩子熟了就打闹嬉戏。
凉菜热菜上后是主菜。有“头碗鸡子,二碗鱼,三碗再上红肉皮”,头碗鸡子就是用炸过的鸡块放蒸笼上蒸成的扣碗,二碗鱼是鱼块扣碗,三碗红肉皮是切成大方块的五花肉扣碗,这三道后面还有一个用糯米、红枣蒸的甜米扣碗。在上主菜时,每个扣碗后面会紧跟着上一个热汤,比较常用的有酸辣肚丝汤、肉片汤等。而跟在甜米后面的则是一个用山药、银耳、苹果等做的甜汤。主菜上桌后,主人也会到每一桌挨个敬酒,说一些诸如“招待不周”、“请大家吃好喝好类”的自谦和感谢的话。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主菜的鸡、鱼、扣肉也被换成了蒸全鸡、蒸全鱼和蒸肘子。家底厚实的人家还会上双份,以显示自家的实力和对客人的盛情。随着主菜依次上桌,宴席也渐至高潮,有的人面红耳赤,有的人稳如泰山,有的人语无伦次,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则躲到一边,酒量好的继续较量,刻意保持风度长辈的开始喝茶聊天。最后上的是下饭菜,一般是四菜一汤。四菜是四个稍微小点的扣碗,多数都是扣丸子、扣莲藕、扣酥肉(或排骨)、扣肥肉条和鸡蛋汤。下饭菜上来以后,馒头也会紧跟着上来。这在提示大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吃了饭大家都回去吧。下饭菜一上桌,大家基本上都不再喝酒。随着大家吃完主食,主人把客人一个一个送走,一场气氛热烈的宴席才算最终圆满完成。
这就是我对小时吃桌的印象,很热闹,很温馨,我喜欢的是那个欢乐热烈的气氛。
后来小学时去城里上学,再到后来去广东工作生活,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吃过农村的桌了。在广东每逢亲戚朋友结婚生孩这些事请客摆酒席,从开席到结束也就两三个小时,已经找不到小时候在农村吃桌的味道了。
前年,我回到了老家。一个农村亲戚有事办酒席,我参加去农村吃桌。现在农村已不在找桌找椅,借碗借碟在院子里待客了。为了省事,都去镇上饭店吃饭。饭店有莱谱,东家根据自己经济情况点什么菜,点多少菜都自己决定。我多年不在老家,同桌坐的人有的也不太认识。只有表姑和邻居花婶比较熟识。菜没上来时,同桌席的人也不像以前的人们那么热情打招呼,都低头各玩各的手机。凉菜热菜上来时,大家还各吃各的。等主菜整只鱼,整只鸡上来,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娘,马上把那盆鱼端到自己面前,说:“我知道你们都不喜欢吃鱼,这鱼我打包拿回去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被她的操作目瞪口呆。还有这样来吃饭的人。一桌上没人吭声,大家谁都不太熟识,也不会翻脸得罪人。我看向表姑和花婶,她们也示意我别吭声。后来几个扣碗上来,桌上又有两个小媳妇从口袋里拿出塑料袋打包拿走。一个桌席吃得郁闷扫兴,和小时候吃桌的情景简直天壤之别。散席后,我问表姑和花婶,为什么现在吃桌成这样子?表姑和花婶说,最近10多年都这样子了,应该从食用塑料袋普及开始,有了塑料袋拿菜方便。刚开始时人们只是等散席后打包一些客人吃剩的饭菜,这样不浪费粮食也是可取的。但后来这些人也讲究了,说客人们夹过的菜是口水菜,不想吃。但又想占便宜,就等莱刚上桌别人还没吃呢就开始打包菜。这些年人们互相之间很少走动,谁与谁也没太多交情,虽同一张桌子吃饭,其实谁也不认识谁,这就更不要脸面占便宜。你也打包,我也打包,就成了坏习惯坏风气。客人们知道这情况,他们是来为东家捧场的,也不会为这事去惹事。东家好不容易办个酒席,也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图个吉利。所以这打包风就愈演愈烈,有的人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没占到便宜还不停的骂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比以前提高了,但有些人心却更穷了。
我觉得打包没错,错在时间不对,如果是等大家吃完,本着不浪费才打包,那肯定值得赞扬,但刚开席就打包,就真的会吓到人了。主人设宴招待客人,本来是希望大家在现场尽情享受美食和陪酒,而不是在吃之前大包小包地把菜和酒打包走,这样做不仅浪费了主人的辛苦劳动,还会让没吃上饭的客人心生怨言。
时代再变,人们也再变,小时吃桌的情景和欢乐只能留在记忆里了,现在的农村吃桌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