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普天同庆的大节日。每个地方有着不同的迎春节方式,我的家乡是成语之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里迎春节的习俗。
腊月初一:过小年儿
每年都会听大人们说:“进了腊月就是年啊。”腊月初一在我们这里是个大节令,家家户户要给神明上供。
中午时,在神明的供桌上摆上供品,有猪羊(用面粉做的,和蒸馒头一样,就是捏成猪、羊的样子)、熬肉菜(河北大锅熬菜)、盘子菜(炒菜装盘)、各种点心、各种水果。然后上香,有的为了助兴还放起了鞭炮。
小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上完供,因为神明吃完供品后,就轮到他们去给爷爷、奶奶送饭去了,路上他们会和遇见的小伙伴们比供品,还会比看谁去的早,这也是他们的乐趣。
送饭回来就可以开始一起吃饭(所有的供品)了,我想这才是小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关于为什么要过腊月初一这个节日?我专门问了邻居王奶奶,王奶奶说:“腊月初一是小年儿,是提醒人们还有整整一月要过年,过年的东西该准备了。
以前穷,过年上供的东西需要提前省检出来。现在条件好了,吃穿都不缺,这过小年儿的习俗也就被传承下来了。”
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节就是十二月初八。条件好的家里会熬八宝粥,普通家里的会腌制腊八蒜。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我家很少腌制腊八蒜,一是因为母亲工作忙没时间;二是因为我们全家人都胃不太好。
至于腊八蒜是什么味道,我也曾未尝过,我怕辣。如今物质条件都跟的上,腊八节这天都会吃上一碗八宝粥。
所幸的是腊八蒜不仅没有被遗忘,还被传承下来了,还要感谢那些能吃辣的人。今年,婆婆就腌制了腊八蒜。
泡的蒜,得放在较冷的地方,让它一点点的入味,变色,直到白白的蒜,变成翡翠般的绿。
而那棕棕的醋,色也变得更深,味更浓,里面溶进了蒜的辣味。这蒜,最好在年三十的晚上开坛,用来配过年的饺子,相当的美啊!
腊八蒜腌制方法如下:
1、将容器洗净晾干,保证无油无水。
2、将蒜一瓣粒粒剥皮,去膜,成白胖子。
3、将蒜放在无油无水的容器中,加入醋(米醋最好),盖好盖子放阴凉处到除夕夜开盖食用。
(除夕那天开盖蒜会变绿。蒜汁变辣了,而蒜却变得不辣了。)
十二月二十三:糖瓜节
糖瓜就是人们口中的糖果。这一天主要是用糖果来供奉灶神爷,灶神爷掌管着厨房的一切,人们希望灶神爷可以永远保佑着全家不愁吃的。
曾听奶奶说:“以前没啥好东西给灶神爷进供,就自己做些方糖。”传承下来的方糖现在是我们这里的特产,糖和水加明矾一起熬,熬好后洒上芝麻或花生粒,晾干即可。
这是老方子,现在的配方可多了,口味也各不同。虽然我不太喜欢吃甜的,每年还是会吃上一两块。
母亲看见我吃方糖总会劝阻说:“牙不好就别吃糖。”我总会回同一句话:“我就是想尝尝家乡的味道。”
十二月二十四:扫房子
扫房子可是个大任务,说心里话这是我小时候最不想过的年前节日。把家里所有能搬出去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然后拿一根长长的竹竿,在一端绑上一个新买的软苗子笤帚(有讲究,必须是新买的),把家里角角落落扫上一遍。
扫完后再把东西全部擦洗一遍,最后,把院子里搬出去的东西再搬回屋里放好。北方的冬天冷,小时候扫房子我懒得伸手,只看着母亲和姐姐忙活。
长大后,姐姐出嫁,扫房子就是我的活儿,还是一样的冬天,没感觉到冷,忙活后看着亮堂堂的玻璃,干净的窗帘和整洁的家具,我心里也很亮。
二十五:磨豆腐
记得小时候,母亲会早早的叫我们起床,称上几斤黄豆,放到兜子里面让我们去磨坊排队。
这一天磨坊里的人多的都从里面排到街门口了,人多又加上我个子小,始终也没有亲眼看到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到总是能看见豆腐坊的师傅端着一篦篦的方豆腐块儿从屋里出来。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五到二十七这几个节日被迭代了。如今超市里样样齐全,人们不用再亲力亲为,这样也好,省去了不少时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老辈人说:“以前穷啊,平时都吃不上馒头,盼着过年就想吃上几天馒头。”蒸馒头要提前一天先发面,把面放到煤炉子旁边,经过一夜的时间,到第二天面正好发好,就可以蒸馒头了。
现在馒头天天吃,馒头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主食了。所以人们开始变着花样做了,我家每年要蒸包子,有豆包、韭菜鸡蛋包、大葱猪肉包;还要蒸供养,简单的就是馒头上按颗枣,手巧的要弄些花馒头(捏成花的形状);还有刺猬和蛇(龙),蒸好后放到门头上,寓意是往家里运财呢。
小时候蒸馒头是最有意思的事儿,几个邻居凑一块儿伙着正,你说我笑的可热闹了,小孩子什么也不用做,有时就去蒸馒头锅那填填火(用废旧油桶制做的简易锅炉),最期待的是等着花馒头出锅儿后可以尝个鲜儿。
蒸馒头这个节日现在依然是个大事,只是不再固定是哪一天,也不再聚伙儿,就各自在家各样供养少蒸些,就图有个年味儿。
三十:除夕
三十晚上熬一宿。不管是以前家里的母亲,还是现在家里的婆婆,依然保持着三十晚上熬一宿的习俗。
晚上吃完饺子后,开始给各个神位上香,点灯(蜡烛),摆供品。
摆供是最讲究的事,有的神位摆素食;有的摆肉食;有的摆7种菜,有的摆3种,有的摆水果…我最怕摆供。
家里忙完再上街拜庙,回来后继续续香续蜡烛,婆婆说不能断,一直到天亮。我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由,只是帮衬着做,我想应该是和传说中的年兽有关吧。
小孩子们除夕夜会帮着准备果盘,把瓜子,糖果,核桃等吃的装进果盘,待春节拜年的客人吃。还有一件大事儿,就是试新衣,爱美的小孩子们会试穿好几遍才肯睡去。
不知道这“熬一宿”的习俗是何时开始的,这年年岁岁的,竟被传承下来,不容易,也说明我们国家文化底蕴博大而精深。
正月初一:春节
一过午夜12点,大人们放了新年鞭炮才能睡下。到凌晨三四点就起来继续上香续灯,忙活一番,待到拂晓,女人和男人会各自结伴去长辈家拜年。
这时街上是非常别样的一般景象,人人新装新貌,神采奕奕,相互道新年之喜。(我们这必须在五点前起来,有起五经的说法,不知缘由)
城里的拜年方式应该是拱手作揖,或是口头(包括打电话)祝贺。乡村还依然保持着跪拜礼,尤其是弟兄多的大家庭,一起跪拜长辈的场面,不由让我联想到帝王朝代的上朝场面。(我是农村的,真心希望这个习俗能被废掉,长辈多,你们能联想到我的膝盖……)
拜年回来吃早起饺子,每人必须吃的。饭后男人们聚群打牌,女人们串门拉家常。爱凑热闹的小孩子们早早就起床讨红包了(压岁钱这个词好像被“红包”干掉了),爱睡觉的小朋友也不管五经不五经了,现在的家长也不太守旧便由着孩子。
记得我小时候,五经是必须得起来,没间断过,因为奶奶告诉我初一五经之前起来别说话,去院里搂着春树说:“春树,春树,我是你的孩子,让我长高高吧。”就可以长高个子的。实验证明,我没有长高。
晚上,我们全家会上街去看灯,五颜六色,图案不一,甚是好看。孩子们欢声笑语,走哪拍哪,用相机定格了新年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