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6期第4天
拆页七 来自《第二章 激进的行为主义》 P34
(四)设计行为改变的方案
至此我们已讨论了将行为的发生率与其环境线索及后果相联系的原理。学习被描述为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且已呈现的强化程式对维持这种变化十分有用。但仍存在的问题是,为产生具体的预期行为变化,应如何系统地应用这些原理?接下来介绍的是在实施行为改变方案时必需的五个步骤(见表2.1的总结)。最后将讨论如何评价这一方案的成功性。
1.设置行为目标
要着手改变行为,就必须确定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以及变化是什么。这一步要考虑的问题是:预期的行为是什么?该行为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行为的变化涉及其被强化还是被削弱?要教一些新行为吗?维持行为的要求是什么?设置行为目标的另一条必要性是知晓目标行为相对于其预期强度而被表现出来的程度。换言之,学习者在做某些事上不充分,或者某些行为表现得太频繁吗?
学习者在给定的情境中实际上做了什么?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学者进行观察。例如,假设查拉是坦纳先生班上的一名学生,她总是“调皮捣蛋”,把课堂秩序搞乱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但观察发现,查拉每天只捣乱3次或4次。就对班级的持久影响而言,其行为结果如此严重,以致她看起来捣乱得更频繁了。
因此,观察提供了一种行为的基线,一种实施任何干预前行为发生率的测量。根据这一基线,可以确定改变的目标。例如,教师还可决定,应当减少查拉的捣乱行为,因为它对班级有不良影响。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是将捣乱行为的发生率降至每天不多于一次。正如我们还将看到的,基线提供了测量干预是否成功的基础。
虽然行为管理通常是在个体身上实施的,但在群体情境中也同样有效。例如,坦纳先生在教室里张贴了一些行为规范,这就为所有的学生清楚地设置了良好行为的目标。然后他和学生们一起来计划接下来的步骤2和3。
2.确定合适的强化物
选择强化物用于行为改变方案,这取决于学习者、教师行为目标及实施方案的实际环境。例如,年幼儿童的行为可用彩色的贴画或金星来强化。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或成人就显然不合适或无效。一些教师反对使用实物奖励,而倾向于使用表扬、注意及其他社会强化物。涉及减少行为的行为目标可能需要一种像反应代价的程序,这意味着必须确定适当的罚金而不是强化物。
最后,在选择强化物时,总要有一些实际的考虑。针对特定的个体确定最有效的强化物并不容易。或者,一且确定了一种强化物,它可能不在方案设计者的控制之内。例如,对于青少年而言,同伴的认可是一个特别有力的强化来源( Sulzer&Mayer,1972),但它不易受教师或父母控制。此外,在某些情境中,在方案的专业人员是否有权控制有效的强化物上,还会遇到道德困境。例如,在社区心理健康诊所中,发现用于买香烟和糖果的钱对居民有有力的强化效果( Mulligan, Oglesby,&Perkins,1980),但心理健康专家能控制居民的钱袋子以便将其用于强化吗?
3.选择改变行为的程序
决定应当使用何种程序显然取决于预期的行为变化是什么。为加强某一现有行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及普雷马克原理有可能适用。要教会某一新的行为,可以从塑造、连锁或渐退中选择。要维持某一行为,应选择一些强化程式来产生预期的行为表现模式。最后,为减少或削弱某一行为可以实施惩罚、反应代价限时出局或消退。对给定的目标,有一种以上的程序适用时,要从这些选项中进行选择。应当考虑如下些问题:我迅速实现这种行为变化的重要性如何?该程序的结果可能持续多久?该程序会产生哪些我想避免的、预料不到的效果?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吗?
4.实施程序并记录结果
一旦形成了一个行为改变的计划,就可实施并监控其结果。在这一步,观察再次变得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观察行为,才能侦测出基线之上的任何变化。记录行为的发生率还有助于确保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变化受到监控。利用适当的方案,希望行为有所变化或认为变化已出现,打这种如意算盘是很容易的。
5.评价进展情况并在需要时修改
根据第四步保存的记录,应当很容易发现基线行为之上的任何变化是否真的已出现。如果设计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某些行为,则现在应该有行为减少;如果设计的目的是教会一些新的行为,则新的行为现在应很明显。若预期的目的已经达到,则不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但要注意,在教过新行为或以预期速度建立了某一行为后,可能要对强化程式做一些改变以充分维持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方案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该怎么办?任何可能性都可能成为问题,但根据斯金纳的观点简单的观察及对方案的系统修改应能使你找出问题所在:可能另一种程序更有效,或者应选择一种不同的强化物,或许应尝试几种程序的组合,如在减少一种行为的同时强化取代它的另一种行为。不管问题是什么,应对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并再次实施。这一监控结果并在必要时加以修改的过程应当不断重复,直到取得成功为止。
由于激进的行为主义是对行为的实验分析,而且行为被认为是可靠的、在功能上与环境事件有关,因而行为主义者并不一定满足于证实在实施某些方案之后出现了行为变化。还有必要将程序颠倒过来,或者不再实施程序,然后看一下行为是否回到了基线水平。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确信,是方案本身而不是一些混杂的随机的变量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I,重述知识」设计行为改变的步骤
1、设立目标:设立行为改变的目标;
2、选强化物:选择一个合适的行为相关强化物;
3、选择方法:根据目标行为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是新行为就要使用塑造、连锁或消退,增加或维持行为使用强化或者普雷马克原理,减少行为使用惩罚、出局或者消退。
4、操作观察:实施选择的行为改变方法,并观察记录效果;
5、评估调整:对行为改变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方法,直至达到设立的行为改变目标。
在阅读本拆页前,你认为行为改变需要怎样做才能成功?与本拆页中谈到的5个步骤有哪些不同?
阅读本拆页前,我认为行为改变应该: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去改变,定期观察反思。相比于这里的五步,并没有设立强化物,也没有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
「A1,激活经验」
分享一个过去你成功的帮助自己或者他人改变行为的经历,当时的做法有哪些符合拆页中的五步。
我在高中的时候吃饭变得很快。这个自己心中是有第一步的目标,虽然没有明确的多快,但是就是要快;第二步强化物也是有的,虽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应该是负强化——为了避免浪费时间的负罪感或者被老师惩罚;第三步也是有的强化;第四步和第五步没有。
「A2,规划运用」
拿出昨天拆页六的A2内容,用今天的拆页再次梳理一下,看看你设计的做法需要调整什么,可以让培养新行为的这个计划真正落实。
昨天计划:培养近亲的小孩子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
1、将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拆解为几个小步骤:看书、应用、教其他小朋友、持续使用;
2、设置奖励,针对每个行为都设置一个奖励:看书——送书、应用——红包、教其他小朋友——红包翻倍;
3、和三个初中的弟弟妹妹聊,推荐一本《思维导图的图书》,如果他们想看,我就买了送给他们;
4、看完之后,如果他们能把自己最近所学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我就奖励红包20块钱;
5、如果他们能够自己影响到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我就再给奖励,影响一个给10块钱,并且许诺过年如果我看到他们的还有应用思维导图,会再发红包。
今天调整:
1、设立目标:培养近亲的小孩子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每个单元画一个思维导图;
2、评估效果:要针对他们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看是否红包大小是否合适,或者学习方法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