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弗朗西斯·福山
司机师傅的故事
前阵子的某个早上带小崽子去社区打疫苗,完事之后打车去的单位。
路上司机师傅和我聊起自己的经历。
师傅是86年生的,他清晰地记得初中时候也就是98年左右,学费是388一学期,而那时他父亲工作的收入是一天四块钱。
家庭情况的捉襟见肘,迫使14岁还没初中毕业的他辍学开始打工。
最开始学的是铁器制作,也就是铁桶、铁管之类的钣金件加工。
两年后的2000年学成出师了,然而塑料制品已经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我后来查了下资料,2002年塑料制品在国内的普及率达到了顶峰。)
在夕阳产业上熬了若干年实在坚持不下去之后,他又去学了钢筋加工,也算是没有浪费自己此前的基础。
中间他经历了房地产短暂的辉煌,在近几年的行业下行趋势下又无奈地离开,选择开出租来养家糊口。
前瞻性思维
无论出身和背景,我们绝大多数人和司机师傅一样,都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的。
可即便同在这强大的不可抗力之下,人与人依然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总有一小撮人,能够始终站在自己轨迹的「浪潮之巅」而不被洪流所淹没。
这是因为他们都具备同一个特质——前瞻性思维。
曾国藩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处世之道:抬头看路,埋头做事,低头做人。
许多如同司机师傅一样踏实的普通人,都能把「埋头做事」这一条实践得很好,却往往忽略了前面更关键的第一条「抬头看路」。
我觉得这四个字对「前瞻性思维」做了非常通俗且精准的概括。
时代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任何变革并不会针对谁(前方金句高能预警!):那些先看到夕阳落下的人们,反而能最早知道,新的太阳正在某个别处冉冉升起。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些机会,怕只怕当时忙着纠结于脚下的路「黑了」,而忘记了向前看一看。
试想一下,如果司机师傅在铁制品日渐式微的时候,分析并意识到冲击的来源是塑料制品,或许就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职业路径。
哪怕走上这条新路之前需要翻越荆棘,但用阵痛换来坦途,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让自己保持「前瞻」的三个问题
前瞻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来形成一种本能的习惯。
我们不妨试试从定期地反问自己三个问题开始:
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迫使我们思考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大到技术进步、经济波动,小到天气变化、交通路况。
通过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尝试预测可能发生的趋势和事件,未雨绸缪。
如果这些情况发生了,我们如何应对?
学会预见趋势只是第一步。
思考不同的应对方案,评估它们的可行性和效果,能够帮助我们制定灵活的计划和策略,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准备或利用这些未来的机会?
这个问题促使我们真的行动起来,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思考阶段。
分析如何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来迎接挑战/机会,并付诸实践,比如学习新技能、建立网络、调整方向。
举个例子
这样说来可能有些抽象,我给大家上个栗子。
在人工智能爆发的今天:
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我能想到如下答案:
- 大量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将逐渐被 AI 取代
- 一如曾经的 office 套件,是否会使用 AI 工具将成为许多工作的门槛和人的分水岭
如果是这样可以怎么办? 从问题本身找思路:
- 自己的工作或者说谋生路子里哪些是 AI 大概率还很难胜任的?找到并放大自己在它们上的优势
- 像曾经学习打字、做 PPT 一样学习人工智能工具
现在具体可以做什么来应对变化甚至抓住机遇? 行动起来总是没错的:
- 尝试用一用自己能接触到的一切 AI 工具
- 试着把它们用到自己的日常中(学习,工作,娱乐)为自己服务
- 盘点一下使用过程中它们始终做不好的,那便是我们人类还依然有机会的地方,往这个上面投入并提升自己
- 想一想哪些 AI 能力在还未被大多数人意识到之前,利用信息和时间差可能给我们创造机遇,实践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我基于上面的三个提问对人工智能浪潮来袭所做出的前瞻。
大家不妨拿自己当下最关注的事情同样地试一试,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