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的弟子公孙高来找墨子,他对墨子主张非战发出疑问,说:“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呢?”而墨子回怼说:“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说完后,他立即跑到厨下去了,他和徒弟耕柱子和起玉米粉,点起枯枝来沸水,蒸上了窝窝头,接着他在壁橱内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找了一张破包袱,连刚蒸出的窝窝头一起打包,就这样带着冒着热气的包裹上路了。
墨子此行是去劝老乡公输般不要怂恿楚王攻宋,一路上他的草鞋带断了三四回,脚起了泡,但他毫不在意,而是边赶路边看宋国的情形——没有一个活泼的人,没有一片肥沃的田地,大家似乎对战争已经习惯了,自认是活该挨打的了。宋国遭人攻打到了麻木的地步,百姓对国家的破灭并不很关心。弱小的国家会被欺辱,但如果国家中的百姓麻木、事不关己,那国家的覆灭便近在咫尺。但是,那时的统治者也从未允许贫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依赖这里的土地生存,对邻里家事比对王侯将相熟悉,不存在统治者在基层的触角,他们对这片国土的归属感自然很低。
这时,墨子看到了自己的学生曹公子,他挥手对周围的一大群人说:“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这里鲁迅先生借曹公子所谓“民气”,讽刺了国民政府当局对外妥协不抵抗,对内疯狂鼓动民众,致使无谓牺牲的闹剧。对这样的现象,墨子在后来遇到另一个学生管黔敖时说:“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见,他认为牺牲要于民有利才有价值,鼓动民众死亡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管黔敖听后说,对墨子说曹公子很难劝说,但其他弟子大多按照墨子计划的守城之术准备着,以实际行动守卫宋国。
墨子日夜兼程到了楚国,辗转来到了公输般的家中,他说送给公输般钱让他去杀人,公输般忍不住发怒,冷冷地回答:“我是义不杀人的。”听到他义正辞严的回答,墨子才问他:“既然如此,为何攻宋?”公输般只得以已经和楚王约定好为说辞。但墨子并没有退让,而是提出要见楚王一面。见到楚王后,他先是将楚国富庶丰饶的景象和宋国破坏不堪的景象进行了对比,将楚国攻宋的行为比作富人偷窃穷人。而后又以木片作为攻守的器具,和公输般“战”了几个回合,对方接连失败,他证明了自己战术的可行性。最后,楚王被墨子和他弟子的坚守感动,决定不再攻打宋国,墨子此行目的就此达成。
这一路上,他途经宋国,看到宋国的民生疾苦,他没有停下来,没有做曹公子那样的煽动者,也没有做公输般那样发起战争从中取利者,他只有一个目的——为宋国百姓谋太平。为此,他和弟子研究出了应对公输般云梯攻城的战术,带上一半路程的干粮,就只身前往楚国,离开宋国时他还对弟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他们,老师和学生,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做着,为了一个国家,更确切的说,为了一国百姓。
国家存亡之际,有人大张旗鼓地说要有“民气”,有人弃明投暗,大风大浪里做着变色龙,但是还有那样一群人,默默地做着于民有利的事,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心上。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