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有一款黄金手镯特别火,它就是某品牌的“传承”系列。它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是一个黄金的素圈,没有任何花纹雕琢,但是看起来却别有韵味。原因就是这款手镯运用了古法工艺制作,这样的工艺在古代是属于皇家才有的。
这个系列的首饰,之所以叫传承系列,寓意“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技艺和时尚元素将古典文化“传”下去。
将它戴在手上不仅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更感觉有一种年代感蕴含其中。因此这款黄金手镯,虽然价格不菲,但是极受喜爱。当然了,我也是其中一个。
我喜欢手工,喜欢看别人做东西,也喜欢自己做手工品。所以,每当我看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时,就总是容易被打动。
当我看到这本《有温度的手艺》时,看到书中的匠人专心打磨一件物品,一生只钻研一项技艺的时候,我被这群人吸引了。
《有温度的手艺》根据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而成。《大匠之梦》在电视台热播,并荣获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殊荣。
本书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的第一线,采访了二十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其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匠、木匠、瓦匠,还有铜锁匠,铜雕匠,铁匠,银匠,陶艺师,以及传统房屋建设的总工程师“掌墨师”,等等。他们传承者精湛的技艺,更传承着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有温度的手艺》作者周卫平是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一个具有人类学视点的纪录片导演、摄影师。曾获得包括法国探险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戛纳电影节提名奖,世界人类学大会优秀电影奖,德国自然电影节优秀摄影奖等国际级奖项。
另外一位作者曹诚博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项目负责人。曾成功发行宣推《中国远征军》《飞虎传奇》《我的梦》等多部片子至央视纪录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北京卫视等平台。
总出品人为李宏进,他是这些工匠的领头人,已经打破了十九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他梦想着为中国七十二行当的每一行当都创造一个吉尼斯世界记录。
一、匠人们用坚守和专注,传承着传统的手艺。
掌墨师,是掌管墨斗的师傅,被称为传统房屋建设的总工程师。王东凡父子就是负责掌墨工作。儿子王东其的手艺,就是父亲手把手教出来的。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他们说不好。他们只知道,作为手艺人,就得把手里的活儿做好。这是手艺人的规矩,一代代传下来,不能坏在自己手里。对他们来说,手艺,就是命根子。”
父子俩经常一起商量房屋结构事宜,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一丝不苟。他们就是这样忘我地,只想把事情做好。这种精益求精,正是匠心只要。
中国传统石雕艺术,有南北两派之说。北派古朴浑厚,南派纤巧灵动。代表了南北两方的地域、人文特色。
李江团队传承的就是北派石雕中的曲阳石雕。两千年来从云干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到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处处都留下了曲阳人的石雕艺术。
李江从19岁就随师傅进山认石头,摸清石头纹路,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他的团队所制作的静心谷的九牌楼石雕,总高24米,总宽47.9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牌楼了。
他的信念很简单,“不能给家乡丢脸”,正是一种最淳朴的工匠精神的表达。一代代的匠人,正是在这样的情怀下,不断的雕琢,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
二、工匠精神传承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有精益求精的匠心。
周卫平说"工匠精神不是将手艺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陈秀满说,“工匠精神”并不是工匠才应该追求和恪守的,它的背后是一种专注,一种认真。“像现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差不多先生’,他们的特点就是做事以‘差不多’为标准,凡事做到‘差不多’就交差了,这样不好,可不可以再认真、再专注一点呢?所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做事的态度。”
正是这种态度,才使得传统的手艺代代流传。
而这种工匠精神,放在当下,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朋友的故事特别让我佩服,在她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精神:
她是某部门受理群众来访和投诉工作的。一听到这种工作,想必很多人都是很怵头的。
这位朋友也不例外,刚开始工作就被各种带着情绪投诉的群众整到崩溃。
可能很多人对这种情况就选择了放弃,工作多的是,干嘛要在这里受气。然而她并没有这样做。
她开始进行学习,参加培训,学习心理学,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和思路接待不同的人。
渐渐的,她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接待。这不再是一个让他头疼的工作,而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事业。
面对工作,没有挑三拣四,而是积极学习和应对,在工作中修炼自己,这正是新时代我们应具备的"工匠精神"。
三、工匠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传统文化的见证。
传统的手艺中,还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每一门手艺,都是历史的见证。
我印象中的锁具就是小时候家中锁大门的铁将军,一把黑黑的大锁。然而书中所讲的铜锁的历史,却不禁让我大开眼界。锁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锁具制造工艺,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懂得把个人贵重的物品用兽皮抱起来,用绳索捆缚,再打上特殊的绳结,只能用“古锉”才能打开,这就是锁和钥匙的雏形。
最早的锁是木制,到东汉时,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金属黄片结构锁应运而生,到了唐宋多用铁锁,到了明代,铜锁进入百姓家。铜锁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被现代所替代。”
铜锁除了实用功能,它的装饰性更吸引人们,甚至成了美观精巧的手工艺品。
不仅是锁具,每一门工艺,如木雕,石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一代代智慧的结晶。
就如同我们走进故宫,这座凝聚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木质建筑群,身处其中,除了感受历史的痕迹,更是能看到昔日那些古老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建造工艺。
历史没有留下这些工匠的名字,但却将他们的作品留于后世,惊艳着一代又一代人。
四、新的时代,我们要用新的形式将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 很多曾经的工艺已经并不适应现在的城市化生活。我们住在整齐划一的标准房子里,密码锁替代了曾经的锁具,塑钢门窗替代了原来的木窗,混凝土浇筑的楼房也不用再上梁,上瓦。传统手工似乎要渐渐没落。
然而仍然有人在用他们的方式将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李宏进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用心传承着中国古代手艺,用心捍卫着中国古代遗产。
被称为“湘西鬼才”的李宏进,带领匠友们创造出了民族特色建筑群,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其中九重天吊脚楼为木质结构,没有用到一颗铁钉,全部都是榫卯结构连接,堪称中国民族建筑奇迹,并被载入了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72行行行出状元,李宏进的愿望就是,这一辈子要创造72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李宏进的九座城都筑起来了,包括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土司城,湖北恩施土司城,湘西里耶古城等等,他还要继续建下去。
筑城,成为李宏进传承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他不仅是追求荣耀,更深远的目标是将那些民族技艺传承和弘扬下去。
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浩瀚星河,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去发扬光大。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更是得到了更多的国际社会认可。
这些不禁让爱好手工的我想起另一门手艺,大江拼布绣。它起源于汉朝,流行于湖南民间的一种原生态造型艺术。它用碎布和旧衣物为原材料,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对此还印象深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门古老而不值钱的艺术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被人们遗忘。
这时,大江拼布艺术的传承人何娟,回到家乡,跟奶奶学会了基本技法,还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创意,使这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它的拼布作品更是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她用新的形式来传承和发展大江拼布艺术,把它做成艺术品,装饰品,或者纪念品,使它登上大雅之堂,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并传承者这门手艺,同时也是传承着我们的古老文化。
手艺一辈辈传承下来,他们所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技艺,一种工匠精精神,更是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面对这深远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住它,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将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