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一位落魄的八旗子弟,严格来说属于正红旗。他的父母早逝,由继母抚养成人。他有一个“小目标”,那就是早日陪伴皇上,能够位极人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宗耀祖。虽然前途光明,但出路却并不明朗。他在咸安宫官学就读时,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翰林院博士吴兰。老师为他指明了两条出路,一是参加科举,进入仕途;二是成为皇宫侍卫,走到皇上身边。因为一些当朝重臣都是从皇宫侍卫起步的。
他决定走科举之路。十年寒窗,头悬梁椎刺股,夏读三伏,冬练三九。期盼着能够出人头地的何生,终于迎来了京城的会试之日。积累了一肚子学问的何生,所展现出的气势仿佛能够“拳打少林,脚踩武当”,睥睨天下俊杰。他泰然自若地走进考场,打开考卷一看,考题正好是自己烂熟于心的两个典故:《商鞅变法》和《精卫填海》。他不假思索,侃侃而谈,一挥而就,然后信心十足地离开考场。
回到家后,管家刘全关切地询问考试情况,何生笑道:“金榜题名,就在今朝。”管家刘全听到这句话,心想少爷此次必定高中,自己的好日子也即将到来。他高兴得在院子里手舞足蹈。在朝廷放榜前,自鸣得意的何生便在家中摆宴庆祝。刘全有些担心,是不是有点高兴得太早了?万一名落孙山,让人笑话,有损颜面。
何生自信地说:“无需多言,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经不住刘全的劝说,何生就亲自到老师那里打听消息,因为他老师是这次会试的副主考。何生的卷子,正是由他批阅的,提名第九。老师认为,何生的文章才学虽然不足以问鼎前三甲,但十名开外肯定是不会错的。他自己门生,当然要照顾一下,定了第九名。吃了定心丸的何生回去后,他就再次开始和刘全举杯庆祝,大醉了三天三夜。到了放榜那天,他的脑袋依旧在嗡嗡作响。
半个月后,朝廷放榜了,何生带着刘全兴冲冲地跑去看榜。然而,两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何生的名字。起初,他们以为是看花了眼,于是从第一名找到最后一名,再从最后一名找到第一名,却还是找不到。何生意识到自己名落孙山了,刘全忍不住问:“什么原因呢?”
老师也觉得不对劲,就去翰林院打听消息,才得知何生落榜并不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归因于科场舞弊现象极为严重,很多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托关系送礼,千方百计向主考官行贿。据说许多考生将自己的名字巧妙地暗藏于科考文章中,方便主考官寻找。何生这次落榜很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科场潜规则所致。老师虽然是副主考,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也没有办法,何生也只能自认倒霉了。老师提醒何生,如果明年还想继续考,应该早点做准备。可是何生愤然道:“大丈夫顶天立地,学生岂能用卑鄙龌龊的手段去博取功名?”
迫不得已,何生只能恳求担任刑部尚书的岳祖父帮忙,推荐他成为一名皇宫侍卫,从此走上了第二条通往位极人臣、光宗耀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