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我们熟知的儒家经典,从春秋战国起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直到今天。
说到论语我的感情是复杂的,还记得小时候尚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母亲便已拿着《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古籍伙同舅舅一起摁着我和哥哥的头背诵它们,其中就有《论语》。所以小时候我是讨厌这些古籍的,又拗口又不解其意,因此态度总是敷衍了事。后来中学课本中学到曾经背过的词句,好像旧友重逢,老师要求背诵时也总能快速完成任务,心中又多了一份莫名的自豪感,那时候的自豪是先一步接触,比同学早些知道它的自豪,而现在这自豪又变了,我自豪这样的经典,这样的文化居然那么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历史中,并在历史的长河里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说话总是委婉的,商量的语气,不时有些反问。我在阅读中竟也随着孔老夫子的话问自己,好像我就是当时他的弟子之一。我们隔着时空对话,而那些问句过了这么许多年仍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论语中不乏比喻,以浅显的例子举一反三,最后道出人生的哲理,这样的教化让人并不觉得生硬或者枯燥,只会觉得:“啊!原来我一直困惑的东西原来是这样!”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就是: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孔子倡导的仁中又包含着诚与恕,诚实坦然,知错能改的人才是君子,因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既可以用在自身勉励,又可用来劝己宽恕他人。能做到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不是君子呢?
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论语中在教化人做君子的同时也提出了孔子主张的治国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用礼节来约束百姓好过严刑峻法,让百姓以礼自律,社会才会产生一种仁爱友善的氛围,社会安定是繁华富饶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天下太平,繁华盛世不就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吗?
论语在我眼里可以说是一本《君子养成指南》,只有修身成为君子才可治国,平天下。论语就是这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甚至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华大地上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潜移默化地将仁义礼智信刻在我们的骨子里。论语一书在千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难得不能算做治国,平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