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说,通常这个季节会比较有闲。可眼下已至冬月,却没见一点儿放慢的意思,更别说坐下来喝茶看书了。最明显的就是放器物的架子,开窑新品越搁越多,加上一直腾不出大块的时间打理,一来二去便没了秩序。
这两天,终于看不过去,赶紧抽空归拢了一下。但整理时,却不小心失手打碎了一只仿明青花杯,更让人难过的是,这觉山隐窑第一只青花人物故事杯子,竟还没来得及和大家分享。所以,今天暂且不说其他新品,先聊聊它吧。
说起明代青花,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永宣,浑厚的蓝黑和谜一般的晕散,确实是青花史上一个让人仰止的高山。但也许,正因为过于耀眼,历代藏家又大书特书,使之掩盖了其他朝代很多佳作的光芒。就像一道加了过分辣椒的菜肴,尝不到余味之美,是非常可惜的。
当然,觉山隐窑也有几款非常经典的仿永宣作品,比如热销的「青花仿明宝相纹鸡心杯」、「青花仿明缠枝莲纹宝盆杯」,以及新开窑的「青花薄胎折枝莲纹斗笠碗」和「青花点工莲托八宝纹仰钟杯」两款点工器物,都深受朋友们偏爱。可似乎一切事物皆有两面,大气豪迈久了,必有婉约相随。因此,看惯了纹饰厚重的永宣,一只秀雅的崇祯青花人物杯,倒是显得格外出众。
谈及崇祯青花,老玩家常戏称为青花史上的一朵奇葩。谁能相信一个天灾不断、战火连年、甚至皇帝本人都自身难保的王朝末世,竟然可以烧出如此精美的瓷器。
话说崇祯年间,朝廷已无暇顾及官窑生产,御窑厂也早在万历朝停废,但由于瓷器对外贸易的升温,反而使民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机遇,如同暗夜中的焰火一般大放异彩,尤以青花最为第一。无论在瓷胎配方、青料提取,还是在绘画技法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创新,器型、胎釉、发色、纹饰都极为精美,同时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更赞其为「上品细料器」,较前朝隆万,胜过百倍。而且,从近年拍卖成交价格来看,也印证了其艺术价值和在青花史上的地位。
特别是历史典故、人物故事题材入画,在明代青花中可谓独树一帜。虽然这类题材在明初时已有,但受青料所限,很少传世。而自成化开始,人物题材却突然增多起来,表现手法也越来越高超。
到崇祯时,大批画家受形势所迫,背井离乡来到景德镇谋生,转行做了瓷器画匠。不久,他们便习惯了以泥坯为纸、以青料为墨,瓷上作画驾轻就熟,并开创性地将中国画的淡墨水彩皴点法融合在他们的作品中。所以,崇祯青花很多画片与当时的文人画风格几无差别,不仅整体极具画面感,细部处理也颇为考究,利落洒脱又极富诗意,完全摆脱了严肃拘谨的官窑气。
另外,常年习作积累的绘画功底,使得他们在工法上要比原本画匠高明不少,并创造了全新的分水和晕染技法,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甚至后世康熙的青花山水人物也受其影响。
以觉山隐窑这只「青花仿古人物文王访贤仰钟杯」为例,初看确实与康熙风格颇为相似,通景绘画疏朗雅致,勾擦点染诸法并用,只是衣衫梅花状斑点、地皮景、括号云等细节透露出崇祯青花的时代特征。这幅画片从人物数量和表现元素来说,在崇祯青花器里算是比较少见的大作,而要想完整地复刻在一只杯子上,则又加了一层难度。
老玩家都知道,人物故事纹饰最重细节,所以表情和动作稍不到位,便显得很扎眼,更会丢了整个气场,也很不雅。尤其画这种点法极多的画片,手上功夫必须非常精准又稳健,而要做到整器完美,画师不仅文人画功底得很厚实,能用笔讲好故事,更要对古人的审美有深刻认知和共识。要知道,当时文人和士大夫是高档瓷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他们把自己的品味也都留在了这些器物之中。
因此,作为觉山隐窑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人物故事作品,我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只可惜,这种仿崇祯通景人物故事画片相当耗时,收藏把玩的也都是老朋友,入窑本就不多,还失手打碎一只。但若有缘,说不定还能遇到呢。